本土新冠疫情延燒,2021年全國升至三級警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幾家歡樂幾家愁,卻意外催化數位轉型步伐。進入疫後新常態,黑天鵝不時而至,企業亟需提升韌性、加強應變能力,化危機為轉機,而導入數位科技,將是臺灣產業邁向嶄新世代的最佳解方。


撰文/唐祖湘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2021年全國升至三級警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幾家歡樂幾家愁,卻意外催化數位轉型步伐。進入疫後新常態,黑天鵝不時而至,企業亟需提升韌性、加強應變能力,化危機為轉機,而導入數位科技,將是臺灣產業邁向嶄新世代的最佳解方。

2021年全臺疫情三級警戒持續2個多月,不少企業實施遠距/居家上班,高中以下學校也全面停課。為切斷傳染鏈,視訊會議、遠距學習、APP點餐購物成為日常,重塑人們職場與生活模式,一夕之間,「數位化」、「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經營的顯學,更是企業主心心念念的第一要務。

「原本預期2030年,數位轉型發展才會漸趨成熟,達到一定比例,如今在這波疫情催化下,時程已大幅提前,」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說。


製造、服務業疫情衝擊兩樣情

疫情蔓延,企業的「韌性」成為致勝關鍵。根據工研院、七大公協會與工研院院友會,針對國內製造業者及服務業者在6、7月三級警戒期間進行的「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約7成企業認為疫情對營運影響在±25%內,情況尚可控制,然不同產業影響有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供應鏈受疫情、地緣政治影響,各地爆缺貨潮,表現比去年同期成長;服務業以內需為主,受到5月本土疫情升溫的衝擊較為嚴重。

調查顯示,製造業者主要擔心「異地分流導致產能調派不易」、「物流配送受阻」。蘇孟宗分析,這場疫情給產業的啟示,就是面對疫情或天災等不可控制狀況,風險控管要更仔細。在供給端方面,對於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庫存物料,無論是自家工廠,或是下單給供應商,都會比先前更保守。在品牌需求端,不管面對一家、或是多家材料供應商,都要更加謹慎評估。

擁有豐富製造業經驗的蘇孟宗也分享,早年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統的時代,製造業決定庫存水平要經過蒐集訊息、分析市場走勢,進行情境預估等多方研究;近年AI人工智慧、雲端資料庫等數位工具興起,市場資訊繁多,但重點仍在了解客戶需求,針對諸多不確定因素規劃情境布局。對客戶端的了解,進而評估、控管風險,人為判斷不可少,而數位工具可扮演輔助工具,做出最佳決策。

蘇孟宗直言,臺灣市場規模有限,無論企業大小,要追求成長,一定要走向國際,但走向國際勢必面臨當地企業的競爭壓力,大型企業尚有能力作全球布局,中小企業缺乏資源,難以調派人才至全球各地,「因此一定要加速自動化與數位化的腳步,像是遠距工作、線上受訓,運用AI輔助決策等等,這些是中小企業較不擅長,卻必須體認的現實。」


數位轉型從認清自身做起

然而,不少企業對如何數位轉型仍感到無所適從,盼能有系統化作法可以依循。蘇孟宗表示,每間企業定位不同,首先要認清自己處於哪一階段,是工業2.0走向3.0,抑或已經在3.0,朝向4.0邁進?「就像在看健康檢查報告,針對紅字改善,讓自己持續不斷進步。」

其次是掌握外在環境,了解競爭對手在哪一個層次,尤其從此波疫情可以看到,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興起,全球經濟10年之內恐將不會維持零關稅,顯示區域經濟與在地製造極為重要,「製造業要走出去,除了降低成本,還要格外注重數位化與自動化的進展。」

「不過,數位轉型最大挑戰,還是來自企業本身,」蘇孟宗妙喻,好比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有三高,必須從根本改善,卻依然不控制飲食,或者怠惰不運動,「企業面對數位轉型也是一樣,自已本身要有動力才行。」蘇孟宗直言。


跟著客戶、同業與產業領袖走

究竟該如何突破內部阻力?蘇孟宗表示,過去製造業者往往跟隨重要客戶指示,客戶要求廠商有ERP系統、ISO認證,廠商跟著進階,這是臺灣企業與時俱進的動力所在。如今經營環境變遷,「客戶拉力」依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例如近年來愈來愈多客戶要求廠商乃至整體供應鏈需達到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的目標,或是生產方式需符合當地環保永續原則,合作廠商跟著一起走就對了!

「同業壓力」也是製造業突破瓶頸的動力來源,就像一群頂尖的佼佼者參加奧運比賽爭取金牌,輸了至少也是銀牌或銅牌,但隨著產業紅海競爭愈來愈激烈,將改變「既競爭又共享」的市場局面。蘇孟宗預測,「未來全球布局選擇下,或許只會有一名勝出,」尤其精密的高科技產業,愈難有兩家廠商供應同一產品,高度競爭環境下導致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因此企業非做改變不可。

還有一個關鍵是「組織領導者的經營方向」,例如為響應全球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台積電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供應商若沒有達成綠色永續指標,很可能就會失去台積電生意。以往像這種永續要求多半來自國外廠商,如今台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指標廠商,登高一呼動員所有供應鏈,勢將加速朝更好方向改變,拉抬整體競爭力。


面對數位轉型 產業心態要更積極

臺灣製造業生意多半來自海外市場,在國際客戶引導下,尚能搭上數位轉型、自動化或IT技術的全球浪潮。反觀占國內GDP比重接近7成的服務業,靠的是內需市場支持,缺少帶動升級的外在力道,建構數位化的能力相對沒這麼高。但在大型賣場、便利商店體系中不乏國外知名服務業,未來若外資服務業運用新興科技,如AI人工智慧幫助決策或行銷,國內服務業者將更趨於劣勢。

蘇孟宗特別點出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不同處境,臺灣製造業面對的是對成本、品質及交期要求特別高的國際客戶,與來自全球的競爭者搶訂單,長期下來,已經養成臺灣製造業,24小時待命、一通電話就得飛往國外開會、解決客戶問題的「習慣」,建立起「製造服務業」的認知。

「相比之下,服務業有沒有學習製造業『服務化』的優點?或使用製造業擅長的數位工具?公司主管與幹部的國際化程度是否足夠?這些都會影響服務業的競爭力,以及未來有無打進國外市場的機會。」鑑於兩者心態與風格都不相同,蘇孟宗呼籲,服務業更需要積極規畫來促進數位升級轉型。

國外目前已有服務業成功數位轉型的案例,例如日本某造型網路平台集結了4萬名年輕設計師、美髮與美甲師,消費者可在平台上預約個人化服務,並推銷相關產品。疫情期間,創造出50萬人預約的佳績。

教育方面,補教、家教業者也紛紛改為線上教學,不用舟車勞頓,或由功課好的學生輔導學弟妹,達人級專家透過數位平台傳授知識等。「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善用數位工具,服務業者不用靠著等機會上門,也能化被動為主動,」蘇孟宗說。


中小企業可透過合作夥伴提升數位能力

面對數位轉型挑戰,相關數位人才培育也是一個重點,除了透過教育訓練,像是派員工到人工智慧學校進修,學成後回到企業內發揮應用之外,蘇孟宗也建議可以尋找好的合作夥伴。「有些新創公司提供數位學習平台的第三方解決方案,提供中小、微型企業在雲端學習用AI做資料分析與行銷,這比起花大錢挖角數位人才,對中小企業而言,更有效而實際。」

另一方面,疫情衍生的遠距工作風潮,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人才的進用模式。蘇孟宗舉例,Google、Facebook等國際大廠,吸納許多亞洲工作者,其中也不乏臺灣優秀人才。隨著遠距工作興起,臺灣企業或許也可以向這些擁有豐富數位科技經驗、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招手,讓他們為臺灣企業所用,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不論是數位轉型或數位人才養成,都需要經營者在財務、資源與時間的投資。蘇孟宗坦言,短期內投資一定大於獲利,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若不快啟動數位轉型,眼前可能就會失去客戶訂單,長期更將影響企業競爭力、人才流失。數位轉型何時產生效益,雖沒有一定答案,但「如何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進步,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課題,建議企業領袖以這樣的態度與認知,擁抱數位轉型,在挑戰中蛻變重生,迎向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