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球高齡少子化、經濟持續成長以及科技不斷突破的大環境趨勢下,衍生出諸多高齡照護缺口與生理、心理疾病問題。各國政府都將全民健康視為國家戰略議題,針對健康照護擬定政策藍圖,或透過相關機構分析未來情境。
智慧,醫療,少子化,高齡,AI,新冠,感知

智慧感知應用 將成為下世代智慧醫療新商機

資料夾icon 科技新知
行事曆icon 2022/08/01
Loading...

近年來,在全球高齡少子化、經濟持續成長以及科技不斷突破的大環境趨勢下,衍生出諸多高齡照護缺口與生理、心理疾病問題。各國政府都將全民健康視為國家戰略議題,針對健康照護擬定政策藍圖,或透過相關機構分析未來情境。


新冠疫情和高齡少子化影響,未來人們就醫習慣可能與現在大不相同。

例如,美國非營利機構IAF(Institute for Alternative Future)召集政府、企業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研擬2030年健康情境,強調自動環境健康監測與食品檢測需求。此外,由歐盟、歐洲經濟區、世界衛生組織部分成員國的產官學研專家組成之歐洲健康論壇(European Health Forum Gastein;EHFG),則以促進歐洲衛生政策制定為宗旨,提出2037年的健康醫療情境預測,分為政府、醫療照護機構、個人三個層級,逐步探討各層級對智慧感知技術的不同需求。

此外,於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衝擊,未來人們的就醫習慣可能與現在大不相同。工研院預見醫療資源的「去中心化」將成為智慧醫療大勢,下世代的智慧健康醫療以維持個人健康為主軸,而個人化的第一步須透過接觸式或非接觸式感知技術,累積大量個人數據。

以往需要在醫院檢測的診斷設備,如心電圖、腦電圖及睡眠多項檢測等,都朝簡便化的感測裝置發展,且使用場域多延伸至居家。而連續照護監測系統多搭載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感測技術與裝置形式多元,可看見朝著共同的發展軌跡—微小化且於無形中感測的個人健康管理系統。

龐大的藍海市場必然吸引眾多競爭者,尤其消費性電子大廠Apple與軟體系統大廠Google極易取得大量個人數據,未來產品服務滲透至一般消費者具備相對優勢。

國內投入智慧健康醫療感測的廠商,為避免陷入硬體設備價格戰,多靈活地繞道而行發展創新解決方案,然而也面臨了三大挑戰:

一、感測的準確性

為了優化使用者體驗,提升穿戴舒適度及靈活度,於無形中感測不為使用者察覺,穿戴式感測器積極朝微型化與非侵入式發展。然而隔著一層皮膚,任何感測技術如光波、電化學及超音波等都將面臨每位使用者的個體差異,所造成的感測誤差。另外,使用者動態活動及操作上差異,也會影響感測的準確性。國內各式智慧感測業者如智慧貼片、智慧手環及遠距監測皆表示,為提高感測精準度,在產品設計上需要額外提供個人操作引導,於最佳位置與狀態量測,以降低人為誤差。亦有業者因而調整商業模式,應用場域從居家轉換至醫療院所,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使用者操作,來減少教育使用者的產品設計,能更專注於技術開發。

二、裝置的續航力

穿戴式感測器的電池續航力攸關使用者長期高頻次使用習慣之建立。受限於目前的電池容量,業者須從顯示螢幕、感測功能及感測頻率方面降低能耗。除了採用OLED或LCD面板,更因應不同裝置須搭載各種感測器(如壓力、光學、陀螺儀等),若頻繁或長期開啟感測或通訊連接功能將快速耗盡電力。因此降低各顯示、感測模組功耗及更優化的電池管理技術將是各家廠商之研究重點。

三、將數據轉換成預測服務

感測技術從過去的單次檢測,逐漸邁向連續性的監測,至今已有眾多產品能即時偵測使用者異常狀況並立即發出通知。最後一哩路則是實現預防與預後的服務,才能真正滿足使用者健康促進的需求,從眾多競爭產品中脫穎而出,增加顧客黏著度。

由於COVID-19肺炎大流行,全球健康意識提高,預期未來相關感測技術將更大幅度地嵌各類日常電子產品,於無形之中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生理數據。惟人體結構與健康狀況複雜,較難透過單一產品服務滿足所有應用項目,且健康醫療產業的專業門檻較高,建議臺灣相關業者仍可針對市場區隔,專注於感測準確性與裝置續航力的優化,提供具指標性的精準生理量測技術,成為中游系統整合廠商緊密的合作夥伴;或投入資訊分析平台,將感測數據轉換為預測與預後的加值服務,進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Loading...
網頁Top按鈕 (網頁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