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怡如
近年「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頻傳,考驗國家和產業的應變能力,建構「韌性社會」是未來臺灣中長程的發展關鍵。在廣泛的韌性社會領域中,工研院收斂出三大次領域,從基礎設施、資源能源和生產力切入,提前布局面對突發狀況的敏捷應對能力。
一場百年大疫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全世界花了整整3年時間才走出疫情陰霾。
這樣的突發狀況不是特例。美中科技戰、烏俄戰爭、通膨升溫,還有影響全人類的人口老化、氣候變遷、淨零排放等課題,這幾年動盪的局勢,讓人們開始意識到「黑天鵝」和「灰犀牛」所帶來的強大衝擊。
提早預警、迅速復原 韌性是綜合能力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指出,以往許多技術研發都是從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但凡規則皆有例外,當面對突發事件或長期壓力造成的破壞時,就會讓長久努力的經濟果實瞬間功虧一簣。」就像疫情一來,「經濟發展再厲害也沒用,試想這是多無力的事情。」
近年民眾印象深刻的突發事件,就有921大地震、高雄氣爆、815全臺大停電、南方澳跨港大橋斷裂、疫情口罩之亂,以及全球晶片荒等。這些突發事件不僅影響產業與經濟發展,更可能危及人民生活與生命安全。
以臺灣現況而言,國內基礎設施、資源能源供應、公共服務、勞動體系分工複雜且彼此相依,突發事件對總體量能的損失更大。而風險事件發生前後,若缺乏有效預防、因應方法或替代方案,將會是未來一大隱憂。
「這凸顯了未來國家和企業一個重要能力,也就是『韌性』。」胡竹生認為,所謂「韌性」,是指面臨突發重大風險事件,或是可能影響產業穩定發展的長期壓力時,「能及早預警、有效降低負面衝擊、維持最基礎運作、迅速復原或是重新適應新局的綜合性能力。」
「因此臺灣在中長程的發展藍圖上,需要建立一個方法論,才能敏捷因應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胡竹生說,工研院期望透過技術策略布局、預警風險,或在事件造成影響後迅速應變、降低損失,加速復原進程,適應外部新常態。
胡竹生指出,建構韌性社會的基本概念,是在面對風險事件與災害,在有預防的情況下,可藉由預先規劃的應變與復原手段,達到減災目的,並在更短時間內恢復,甚至超越原有營運水準;相反的,在沒有預防的情況下,就需要經歷更長的應變時間,才能逐步達到原先的水準。
收斂三大次領域 聚焦研發創新力
在「韌性社會」的範疇中,工研院收斂出3個次領域,也就是「基礎設施韌性」、「資源能源韌性」、「生產力韌性」,「工研院的立場,就是用科技來解決。」透過成熟技術組合與新興技術研發,從智慧化、多元化、分散式、替代性的角度切入,強化社會對突發風險及長期壓力因素進行預警、因應、備援與復原的能力,發展韌性社會所需的技術應用方案,進而因勢利導,將危機化為商機。
首先,在「基礎設施韌性」部分,主要針對電力、通訊、網路、交通、物流、醫療、其他重要社會公共服務設施運作,以及核心生產體系等,所包含的範圍攸關人民生活和生命安全。以交通基礎設施來說,去年才剛發生國1汐止交流道邊坡滑落,所幸當時沒有車輛經過,無人傷亡,但仍造成上下班大塞車。
交通設施由於散布各地,維護營運成本較高,交通部災害防救預算從2017年新臺幣16.5億元,提升到2021年56.4億元,是各部會調幅最高的。此時科技就能發揮作用,像是在邊坡裝設感測器,即時監測、示警,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馬上應變;平日也可以藉由無人機或機器人定期巡檢,事先預防邊坡滑落。
其次,在「資源能源韌性」部分,臺灣能源進口依存度高,「儲存和運輸就變得很重要。」除了針對天然氣、煤、氫氣等進口能源,建立適當的安全儲備及分散進口來源,也要加速發展風力發電、太陽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以及相應的儲能系統建置,提升臺灣的能源自主性。此外,也可透過電力與數位化技術,提高電網韌性、發展分散式備援電力,進一步強化能源供應韌性。
在資源上,臺灣許多產業需要特殊原材料,也以進口為主,例如半導體產業的製程用化學品與耗材、精密機械的特殊合金鋼材以及製藥業的各類藥材等。對於這些關鍵材料,也要建構多元化進口來源、建立安全庫存量,同時透過創新技術與產品研發,降低關鍵材料使用量,或以其他自主供應能力較高的材料替代;另一方面,發展回收、分解、再循環技術,也能進一步減少關鍵材料的進口需求。
最後,在「生產力韌性」部分,臺灣面臨高齡化和少子化危機,預期未來勞動力短缺將成一大隱憂,必須提前針對半導體及精密機械等重要產業的勞動力和生產設備,建立相關維護、調配或替代方案與技術,以保障必要生產力,工研院便長期投入工廠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
但胡竹生也強調,生產力不只有勞工等藍領階層,像是設計、行銷、研發、企畫等白領人才,未來也有短缺危機,除了自動化以外,運用AI增加員工的生產效率和能力也是一大重點,「科技並非『取代』,而是『賦能』。」
不只提升韌性 也是無窮商機
這些技術創新方案,除了協助提升社會韌性外,其實也具有相當的商業應用潛力。像是工研院整合過去高酬載、長航程無人機研發成果,建構以無人機支援緊急事故與災區巡查及物資運補應用方案,這類運補方案,未來還能延伸到一般商業物流應用,提高整體物流服務效能。
針對電動車產業所需的稀土材料,工研院也投入高效率提煉與回收再製技術,同樣商機驚人;還有各式各樣的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多種智慧製造方案,在國內外製造領域,也都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工研院的策略布局不是『給答案』,而是去『找答案』,預想未來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現在就提前布局去找答案。」胡竹生強調,突發狀況或許不可預測,若能及早發現技術缺口,事先加強準備,即能打開對韌性社會的全新想像與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