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珮華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
半導體是人類科技發展的關鍵,台積電是半導體技術的前鋒。工研院新科院士、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90年代開啟台積電產能擴充先聲,並率團隊挑戰先進製程,構築難以跨越的競爭優勢;其所具備的人本精神,涵養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以此驅動環境及社會的美好改變。
上個世紀末,美國科研界欣欣向榮,空氣中充滿著機會與希望的氣息。當時正在貝爾實驗室的進行研究工作的劉德音,在一次論文研討會上,與台積人不期而遇的談話,把年輕的他從太平洋彼岸帶回臺灣,正值台積電高速成長的關鍵年代,也標誌了臺灣半導體產業躍上國際舞台的轉捩點。
追隨興奮前行 用做研究邏輯蓋廠
1993年,職涯一路追隨「興奮(Excitement)」前行的劉德音,得知台積電將投入10億美元,興建第一座8吋廠時,沒有太多考慮就決定加入。
「那時貝爾實驗室一年給我研究室的經費是2,500萬美元,加上製造對我而言是新領域,一定更有趣(Interesting)。」回到臺灣,劉德音看到大片建廠預定地,熟悉的興奮感再度襲上心頭,彷彿一座巍峨的晶圓城堡,已在他眼前拔地而起。
劉德音參與12吋廠,之後更主導第一座12吋廠的興建,這在當時幾乎沒有前例可參考。「我在貝爾實驗室時做的是基礎研究,培養出尋找下一步的能力。做基礎研究的人幾乎可以做任何事,只是做事的方法不太一樣。」
劉德音把做研究的邏輯,套用到製造上:他不看同業買什麼設備,而是要求同仁到國外廣泛收集資訊,評比最適合的方案;再如布建設備管路,過去習慣借重老師傅的經驗與直覺,但劉德音一定要求工程師先畫3D設計圖,充分討論,確認合理可行後才執行。
「建立流程是一種習慣,」劉德音相信凡事必有其道理,如果光憑既有經驗,不容易有突破。但在建廠過程中,他也發現臺灣工程師有彈性、願意學習又肯努力,這是在美國看不到的。他有一個想法,希望用美國的專業知識,融合臺灣工程師的精神,「打造一個比美國半導體巨擘更好的晶圓廠!」
追根究底實事求是 成高良率保證
承載著團隊夢想,台積電的晶圓三廠在1995年開始量產,成為臺灣首座量產的8吋廠,當年8月良率就超過9成,大大鼓舞了團隊的信心。10月、12月接連再開工興建兩座8吋廠,開啟台積電一連串擴充產能的先聲。
而劉德音追根究底、實事求是的態度,也讓他成為先進製程與高良率的保證。2008年,台積電導入40奈米製程,因良率遲遲起不來,張忠謀找來劉德音幫忙救火,不出3個月,就把良率問題搞定。他在晶圓廠穿著無塵衣,透過視訊回答法人問題時,所展現的從容與條理,讓外界印象深刻。
半導體製程龐大複雜,提高良率是否有什麼秘訣?劉德音笑稱,「製程是我的興趣,」因為有興趣,所以看得更仔細,重點是要跟著工程師一起做,了解他們對事情的看法,「要讓工程師覺得他講的話你感興趣,不是只關心績效(KPI)而已。」
劉德音自己也不喜歡被KPI束縛,他回想當初主導設立第一座12吋廠,因當時設備還不成熟,初期良率不如8吋廠,深感KPI對創新的斲傷。「KPI造成大家只挑容易達成的來做,如此一來,會扼殺創新。工程師需要的是夢想與願景,而不只是績效!」為了讓員工有「作夢的能力」,劉德音常跟主管講故事,為他們勾勒夢想,讓他們覺得未來「是非常Exciting的!」
為了系統性訂定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策略方針並具體實踐,劉德音(右)於2019年初設置「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委員會」並身兼主席。圖為其代表台積電領取2020天下企業公民獎大型企業組第一名榮譽。(照片由台積電提供)
劉德音自2018年接任董事長以來,偕同經營團隊,帶領台積電不斷「再創奇蹟」。圖為2019年台積電運動會。(照片由台積電提供)
任WSC全球主席 為半導體產業發聲
今年8月,劉德音代表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擔任世界半導體理事高峰會(World Semiconductor Council;WSC)全球主席,偕同包括超微、英特爾、聯發科、海力士、三星、SONY、中芯等半導體大廠,為產業的健全發展與政策建言發聲。
「能代表臺灣的半導體廠商,引領世界的半導體產業,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劉德音強調,這不是個人,而是臺灣半導體30年來,從無到有獲致的成果。他也提到,臺灣因為政治關係,沒有辦法在國際舞台與他國平起平坐,半導體能在政治之外,靠強大實力贏得國際上的認同,「所有參與其中的人應該都很興奮!」
臺灣半導體的技術已達世界之巔,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從量產的7奈米、5奈米,到規畫2022年量產的3奈米、已經排入研發的2奈米,平均每2年推進一個世代,連英特爾都望塵莫及。
「作為技術領導者,要靠人才去探索未來的科技,因此理工科(STEM)博士生的培育是相當重要的,」劉德音說,理工博士過去5年從每年700到800人,到現在只剩400到500人,未來可能還更少。「台積電把研發放在臺灣,一年就要招募2、300個博士,人才培育的速度眼看就要接不上!」
劉德音特別提到,美國80年代由雷根總統提出的戰略防禦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俗稱星戰計畫),擴大國防研發的同時,也培養出很多半導體人才,「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美國也體認到掌握半導體技術的重要,通過許多法案,增加半導體研發經費,「增加研發的投資就是增加半導體的人才,國家應思考未來的經濟,就要從現在培育這樣的人才。」
服膺人道主義 樹立企業典範
不只科技、人才,台積電在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均樹立了企業的典範。身兼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委員會主委的劉德音,本身就洋溢著理想主義氣質,他對人道主義的關注,始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求學的時光。「那對我是很大的轉變,學校人才濟濟,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之分,充滿自由氛圍與人道主義,不問功利,凡事訴諸良知(Conscience)。」
影響所及,劉德音為求確認工作到位,會趴在地板上跟廠務工程師一起看管路、爬上天花板檢查線路裝配;去年,他組成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委員會,號召跨部門高階主管訂定策略方針,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在台積電文化中的深度及廣度。
全球最大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先進製程世界領先、含氟溫室氣體削減全球第一、綠電購買量全台最多、社會參與、關懷弱勢、扎根教育等均領跑產業,台積電年年都在締造更多完美。對照劉德音最初的夢想,他蓋的已不只是一座世界級的晶圓廠,而是一份以科技創新,造福人類的志業!
劉德音的半導體產業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