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與挑戰,如何減碳因應,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今年3月,金管會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規定上市櫃公司最快2023年需揭露碳盤查結果;國發會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確立我國至2050年達成淨零的行動軌跡與路徑;地球日前夕,行政院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2050淨零碳排」的法制基礎,也宣告碳費的徵收,將企業可能造成的社會成本轉為內部成本。
從國際到臺灣,從企業到個人,在在顯示淨零碳排,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永續的環境,企業無法基業長青。過去,企業以創造利潤為目的,現在,企業的利潤與價值,必須將對環境的影響納入考量,換句話說,企業創造的產品或服務,一方面增進了客戶利益,另一方面則必須至少未對環境造成衝擊,兩者加乘,才算是真正增進人類福祉,創造出價值,這是企業邁向下世代,必須具備的淨零轉型思維。要達成淨零碳排,可以從「創新科技」、「生活行為」、「經濟結構」三個面向來具體落實。
從創能到節能 創新科技不可或缺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表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的削減多來自既有的技術(Low-hanging Fruits);從2030到2050年,淨零碳排最後一哩路將須借助於目前仍處原型階段或尚未被發掘的技術,也就是創新的技術應用。
現階段,工研院有許多淨零解決方案。例如再生能源方面,可提高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的「穿隧氧化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技術,在同樣的裝置面積下可提高發電量,是市面上最具競爭力的商品化高效率太陽電池之一;3燭光就能發電的「染料敏化電池」,在低光源環境下,仍可持續採集能量,現已使用於電動窗簾、消費性電子產品、感測器等弱光情境。節能也是減碳的重要途徑,工研院運用物聯網(IoT)感測與AI人工智慧技術,從廠務公用系統、製造生產製程、到商業/服務業,均有實現智慧節能的解決方案;至於建築物耗電占比最大的空調設備,工研院也投入「磁浮離心式壓縮機與冰水機組」研發,能源效率比國際標準高出10%,為同級產品中最高。
氫能是終極的潔淨能源,也是2030至2050年重要的淨零減碳技術之一,現在就應積極規劃、布局。IEA估計,到2050年,氫在全球最終能源使用占比,將提升至13%,是下世代能源的重要選項。工研院與半導體設備業者合作,收集半導體製程產生的餘氫,作為燃料電池能源。此外,工研院也即將發表「臺灣氫能發展藍圖」,投入氫能產輸儲與發電應用研發,發展綠氫生產、零碳氫能發電及燃燒應用,儲備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能量。
改變生活行為 展開零碳未來生活
要實現淨零轉型,除創新科技外,生活型態的選擇將會大幅影響碳排,透過推動「淨零生活」,以多元減碳做法改變日常生活行為,包含全民食衣住行育樂中所產生的商業及消費使用行為,除了能大幅降低住商、運輸部門排放,並能拉動產業供給端的改變,降低產業的排放。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改變,是啟動淨零轉型的關鍵。
臺灣社會在2050年的生活型態勢必將有所演進和變化,需要激發大眾共同思考「淨零生活」多元做法,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進行,一從需求使用面,打造以「使用」取代「擁有」的生活方式,能夠滿足社會大眾需求的是服務,而不是物品本身,因此,服務化商業模式讓廠商以「提供服務」的方式來創造價值,減少資源浪費與能源的消耗。二從飲食習慣面,培養「零浪費低碳飲食」習慣,以更謹慎的採買、零浪費的餐飲服務、更高效的產銷配送等,從源頭減少食物浪費做起。三是住商建物面,推動新舊建物為「淨零循環建築」,如被動建築設計、智慧控制導入與深度節能開發、高效設備應用、多元電力整合、建築材料碳儲存。四從交通運輸面,打造「低碳共享運輸網絡」,透過遠距方式減少非必要的移動、友善交通環境、推廣智慧化運具共享共乘,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都是推動淨零生活的重要行動,將助淨零目標一臂之力。
經濟結構轉型 淨零碳排不止是挑戰更是商機
在通往淨零碳排的路徑上,建立經濟結構的誘因與推力,是不可或缺的。歐盟在2021年7月,宣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考慮多方面以避免可能「碳洩漏 (Carbon Leakage)」並確認實施期程及方式。預計最快2023年啟動,首波實施的鋼鐵、石化、水泥及造紙等高秏能產業,輸歐產品將面臨高額「碳成本」;事實上,許多國際大廠,如蘋果電腦、微軟、Google都已做出2050前全供應鏈達成淨零碳排的積極宣示,臺灣為出口導向經濟,也是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對企業來說,更必須及早因應國際以「碳」為標的之貿易規則。
其中,碳稅,稅(tax)是以價制量的方式,以價格控制的工具;碳權、碳交易,交易(trading)是以量制價的方式,用數量控制減碳目標,是總量管制的觀念。一為價格工具,另一為數量工具,雖然手段不同,但目的相同。因此,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修訂,臺灣將開始徵收碳費,如此一來,在與歐盟等實施碳關稅的國家進行貿易談判時,將可取得較有利位置;此外,碳費的徵收也將激勵產業低碳轉型,唯有加速產業減碳技術的推動,與國際碳經濟結構接軌,才是未來產業生存發展之道。
在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道路上,與其將淨零碳排視為挑戰,不如將淨零轉型當作創新契機。我們有共同目標、責任與行動,企業若能掌握前瞻科技應用,改變生活行為,帶動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將有機會再創新一波榮景,成為未來數十年的成長動力,讓企業永續長青,也共同為下一代打造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