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Appier、iKala董事、前Google臺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 整理/陳怡如
什麼叫AI公司?簡立峰直言以後就是每一個領域的領頭羊都是AI公司,否則就會被淘汰。
「AI everywhere!」AI應用正以極快速度成長,在各國大力投入下,臺灣如何在其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AI強國?在工研院舉辦的AI人工智慧產業論壇中,Google臺灣前董事總經理、現任Appier和iKala科技董事的簡立峰,從全球AI趨勢切入,點出未來臺灣發展AI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2021年的AI發展有3個概念。首先就應用面來說,AI無所不在,但不是無所不能。第二,2021年是AI的IPO年,過去6年,有大量AI新創上市,不只產生市場估值超過10美元的獨角獸,還產生了很多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十角獸」,從2021年初到11月底,已有30隻十角獸出現,AI正逐漸產業化。
第三是AI的政治化。美國總統拜登延續了川普的美中競爭路線,2021年初,Google前執行長、現任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施密特指出,美中的AI競爭有四大方向,包括領導(Leadership)、人才(Talent)、硬體(Hardware)、投資(Investment),強調未來美國要更大規模投入AI。
七大趨勢 揭開未來AI應用走向
展望2022年,AI發展有7個趨勢。第一在疫情後,大家開始遠距工作,企業要重新思考如何透過數位科技,讓員工有更多參與,其中牽涉到更多的AI和虛擬技術應用。第二是更強大的語言模型。第三在未來的Deepfake(深度偽造)時代,AI安全將有驚人挑戰。
第四是AI和元宇宙的發展,業界大多認為元宇宙就是下一代的網路。第五是AI的低程式碼甚至無碼的AI(Low Code/No Code AI),也就是AI平民化的概念。第六是AI和自駕車。第七是創造性的AI更加蓬勃,也就是可以自己作曲、畫畫、寫文章的AI。這些趨勢過去已有發展,明後年還會一直繼續往前走。
我綜合了很多報告,列出全球頂尖的AI公司,台積電也名列其中,可能很多人意外,但半導體決定AI硬體。所以什麼叫AI公司?以後就是每一個領域的領頭羊都是AI公司,否則你就會被淘汰。
面向全球市場 吸引AI人才
面對AI,未來臺灣的機會與挑戰是什麼?臺灣從2016年開始推動AI,速度上沒有比較慢,學界也發表很多世界頂尖的論文,產官學對AI都很重視。此外,臺商資金回流,新創投資增加,數位轉型的投資也增加,加上美中競爭後臺灣有新的機會,一切都很好。但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很多AI工程師從校園畢業了,但他們卻找不到AI公司工作。現在臺灣每家企業都想做數位轉型,可是企業卻留不住人才,因AI人才想做的是面對全球消費者的產品。
我在一個場合碰到新加坡電商導流新創Shop Back,創辦人給我非常震撼的啟發。ShopBack主要工程團隊都在臺灣,但服務卻瞄準世界,現在已經是潛在獨角獸。他說臺灣工程師不是因為薪資高才進來ShopBack,而是因為他不用離開臺灣,就可以接觸到全世界的使用者。
AI跟網路讓我們的小孩,可以在臺灣做全世界的事。可是如果你的企業沒有辦法做全世界的事,年輕一代就會在臺灣,為其他國家企業做事。尤其未來少子化,人才愈來愈少,如果臺灣企業想跟年輕人有交集,就必須轉型得更快,要接近市場、要上雲端、要有AI可用的數據,才能吸引他們。另一個方式是連結海外人才,而那些海外人才也不一定要來臺灣,但你的企業必須要有能力服務海外市場。
善用半導體優勢 連結世界趨勢
臺灣的另一個挑戰是,近5年已經有很多新創AI出現,光是醫療相關的新創就有100家。但這些新創AI的規模都還不夠,缺數據、缺運算、缺服務,未來怎麼透過合作的方式把它規模化,而不是每一家都單打獨鬥。
臺灣有很好的產業主體,如半導體或電動車,但臺灣的AI新創和製造業之間卻有巨大鴻溝,在IC設計產業比較有資歷的從業人員已經50歲了,而新創年紀都在30歲,代表這中間20年沒有交集,導致新創議題缺乏結合臺灣優勢,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大鴻溝,如果這個鴻溝沒有拉起來,臺灣就將錯過最好的時機。
但臺灣同樣也具備驚人優勢,這兩年新的硬體技術出現,從AI、5G、電動車,到元宇宙、太空科技、低軌道衛星,這一切都需要高階半導體。臺灣現在最適合做的事,就是成立一個國家主權基金,利用臺灣的半導體去廣投資全世界做IC設計的公司,這樣臺灣就能掌握未來所有新趨勢。
疫情給了臺灣「黃金兩年」,股市從20兆元躍升至60兆元,但這黃金兩年能不能變成黃金7年或更長?兩年前,我思考的是如何幫助臺灣新創出海。但這兩年,我重新想了一下,臺灣有自己的優勢,比如連結全世界的人才、善用半導體優勢去投資其他國家,最終將為臺灣帶來過去想像不到的最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