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於中部科學園區舉辦「公私協力提升供電穩定與綠色價值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研專家,探討產業參與需量反應的各種方式,協助國家移轉電力尖峰負載,共創供電穩定與低碳永續的雙贏。
整理/編輯部
面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臺灣積極展開能源轉型,儲能、需量反應及電力交易平台,尤為提升電網韌性不可或缺的配套運作機制。透過全民攜手,解決少數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創造供電穩定的未來,助臺灣電力低碳永續。
充足且低碳的電力,不僅是產業興盛的基礎,更是符合國際綠色供應鏈的要項。要使電力低碳永續,還能穩定供應,不能只靠政府單方面的努力,更有賴公私協力,共同為穩定供電貢獻一己之力。
為此,工研院於中部科學園區舉辦「公私協力提升供電穩定與綠色價值座談會」,邀請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許茂新、台電副總經理張忠良、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宏耀、台灣科學園區同業公會副理事長蔡國洲、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台電配電處副處長洪通澤等產官學研專家,探討產業參與需量反應的各種方式,協助國家移轉電力尖峰負載,共創供電穩定與低碳永續的雙贏。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電力系統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國內各產業拚經濟的堅實後盾,而大型電力事故將對產業及人民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電力事故發生主要原因為人員危機意識與經驗不足,而導致電力設備故障,且缺乏縝密的防呆機制所致。
技術、人才、監管 強韌電網缺一不可
想避免電力事故重演,可從「技術」、「人才」與「監管」三方面著手。劉文雄分析,首先,在技術面上,必須強化電網韌性與可靠度,提升電力系統面對事故時的反應和復原能力,縮短電力事故發生時的影響範圍與時間,以完整及有效的保護協調機制,加上敏捷的系統調度,避免事故擴大並能快速復原。除了從系統上著手,也可藉由需量反應措施導入電力用戶端資源,透過公私協力全民攜手合作方式,協助移轉電力尖峰負載以利於電力調度。
其次,在電力人才培育上,必須從小扎根,從學校端就安排多元的電力產學合一課程,培育優秀電力人才,並針對已投入職場的人才,規劃在職認證課程、工安實務操演訓練,以提升人才的專業知識與經驗,讓他們對於各種突發狀況能輕鬆應對。
最後在監管機關部分,強而有力的電力監管機構,能確保電力公司工作執行的品質與效率,進而降低電力事故或缺失發生的機率,臺灣可參考國外做法成立第三方獨立電力監管機構,如北美電力可靠度委員會(North American Electric Reliability Corporation;NERC),也是因為1965年美洲大停電後所誕生的第三方電力獨立監管機構,NERC,能夠獨立行使職權,後續更獲得法律授權,具備開罰之權責,成為有牙齒的老虎,值得臺灣借鏡學習。
需量反應措施 分散用電尖峰
台電公司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表示,用電成長加上臺灣地狹人稠,興建電廠不易,台電與產業緊密合作,透過需量反應措施,鼓勵引導產業改變用電行為,藉此分散用電尖峰負載,並給予產業相對應的電費扣減。
台電在2021年上路的電力交易平台,也積極導入民間電力資源,迄今超過18家廠商參與,交易量已突破160MW,期盼更多廠商一起投入,共同促進供電穩定。
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宏耀指出,產業發展低碳製造製程,提升能源效率,不只是為了供電穩定,更是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產業將面臨來自國際客戶更嚴格的減碳壓力。因此,公會積極推動能源技術服務業(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的商業模式,由ESCO業者協助終端用電戶提升能源使用效能,改變能源使用行為;藉助第三方融資,投資能源效率改善計畫,擴大能效方案的推動。在促成客戶降低成本,ESCO業者及融資方獲得報酬的同時,並可達到實質節能減碳的目標。
建置再生能源 用電大戶享早鳥優惠
台電公司配電處副處長洪通澤也表示,2021年「用電大戶條款」上路,規範契約容量達到5,000kW以上門檻的用戶,須在5年內建置完成10%的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用電大戶可選擇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儲能設備、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或是繳納代金。「及早完成裝置,還能享有用電大戶條款的早鳥優惠,減免義務裝置容量,也可提供部分廠房電力用途,減少電費支出。」
會後的綜合座談,也邀集來自產官學研的講者,進行需求面管理的實務交流,共同探討公私協力促成供電穩定的解方。因應全民對於供電穩定與減碳需求,工研院擘畫的「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已將低碳電力議題歸納入「永續環境」領域中,期能攜手產官學研力量,突破產業框架,發揮臺灣的淨零永續的價值,發展相對應的先進技術,搶先布局未來所需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