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IEK Consulting預估,臺灣石化業需及早展開淨零轉型,攜手供應鏈一同加入,全面提升石化業下世代競爭力。

撰文/林玉圓


工研院IEK Consulting預估,臺灣石化業需及早展開淨零轉型,攜手供應鏈一同加入,全面提升石化業下世代競爭力。

台大風險中心資料顯示,石化業所消耗能源占臺灣37%,含電力消費的排碳量占15%,是單一行業占比最高。面對2050淨零碳排議題,國際石化大廠紛紛投入低碳永續技術如回收塑膠及熱裂解再生,同時開發多元低碳能源。工研院IEK Consulting建議,臺灣石化業需及早展開淨零轉型,攜手供應鏈一同加入,全面提升石化業下世代競爭力。

國際淨零碳排趨勢下,臺灣石化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影響甚鉅。工研院IEK Consulting預估,2021年臺灣石化業產值上看1.8兆元,增幅逾4成;2022年產業景氣則將持平向上。而攸關石化業成本的國際油價,在2022年可望回歸平穩,主因是原油供給增加、經濟持續成長;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則小幅調升2022年油價預估值為每桶68.24元。


疫後塑膠用量持續成長

剖析當前全球石化業景氣及發展,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范振誠提出三大趨勢:首先,各國經濟復甦,石化產品需求提升;其次是發展低碳永續材料成為業界目標;而在國際品牌廠商要求下,也促使廠商加速開發塑膠化學回收技術。

范振誠進一步說明,受到疫苗普及、宅經濟興起、各國推出經濟振興方案等影響,石化產品消耗量將逐年增加。像是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手套、防護衣等,多以塑膠製造,且為一次性用品;民眾外帶飲食的比例增加以及線上購物頻繁,也推升包裝材料的需求。此外,宅經濟推升電子產品熱賣,其外殼、零組件多以塑膠製成。英國研調機構IHS Markit預估,全球塑膠使用量將持續成長,2050年上看7億公噸。


國際大廠積極減碳 回收、可再生材料熱門

中長期來看,淨零碳排趨勢已促使國際品牌大廠積極減碳,包括食品飲料、日用品、汽車等終端產品,都宣示採用回收或再生材料的時程。例如: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訂定2025年到2030年採100%可回收包裝、麥當勞於2025年將回收所有使用過的包裝垃圾、宜家家居(IKEA)於2030年全面採用可回收或再生材料。

再生材料將成未來主流,這也促使石化業者投入循環經濟,加速研發再生原料、導入熱裂解技術、賦予廢塑膠新價值等。國際大廠包括德國巴斯夫(BASF)、荷蘭殼牌(Shell)、美國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等,都與供應鏈夥伴攜手合作,積極布局上述領域。

為達淨零碳排目標,各國已將碳定價視為政策減碳工具,導入碳權交易及碳稅等。例如歐盟的ETS碳交易制度行之有年,已針對部分石化產品進行管制;另即將於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邊境稅,初期雖未納入石化產品,但長期可能逐步適用。臺灣石化業外銷比重高達40%,其中有3成銷往正在規劃碳關稅的國家如歐盟、美國、日本,各國減碳政策對於石化業者的衝擊已可預見。


轉型方向:業務轉型、低碳能源、再生材料

全球淨零碳排將對石化業產生哪些影響?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何翠蘋指出,下列三大轉型趨勢最值得重視:第一、減碳及業務轉型:由於石化業者未來必須負擔範疇一(製程及設施之直接排放)及範疇二(外購能源之間接排放)的碳排放,因此國際大廠在提升能效、改用低碳能源、業務轉型等3方面加緊腳步。她以日本三井化學為例,從生產傳統石化產品,轉向汽車材料、醫療保健等高值化領域,透過供應鏈或異業結盟,開發生質原料、投入熱裂解回收、以區塊鏈進行塑膠溯源等等。

第二、開發低碳能源:淨零趨勢將造成化石燃料需求在中長期達到高峰後開始減少,因此國際石化大廠投入能源轉型,提供多元的低碳能源產品如再生能源、充電站、生質燃料等,並以「原油直接製造化學品」(Crude Oil to Chemicals;COTC),不經輕油裂解後之加工製程。例如荷蘭殼牌石油便投資成立將廢棄物轉化為低碳燃料的工廠,同時也供應永續飛機燃料給航空業者。

第三、再生及回收塑膠:淨零趨勢帶動品牌商對低碳原料的需求,回收再生料、生質塑膠等產品及技術成為未來趨勢。國內紡織業及電子業者已導入相關作法,例如採用綠電、發展再生材料、微生物染料等,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工研院IEK Consulting指出,長期而言,淨零碳排、永續發展的趨勢不會逆轉,市場對於回收塑膠及再生原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然而現階段全球再生材料的供給遠不及需求,建議國內石化龍頭業者及早布局,與產業鏈上下游期同合作,處理廢塑膠問題並獲取再生石化進料,創造多贏局面。


全球油氣業的低碳投資。


2015年至2020年全球主要石油與燃氣業者在綠能領域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