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 整理/葉斯諾
許多企業面臨數位轉型的壓力,2014年的微軟也是如此。微軟以數位化角度重新思考未來,產生全新商業模式,聚焦雲端服務、人工智慧,終於再攀高峰。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以「領航數位轉型 微軟贏向敏捷」為題,以企業自身經歷,鼓勵企業善用資料價值,運用科技建構競爭優勢。
1975年比爾蓋茲創立微軟,當時的理念是「讓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台PC」,在電腦產業,我們已實踐願景,創造出偉大成就。在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雲端運算發展愈趨成熟的浪潮下,2014年,微軟第三任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定義了微軟全新使命-「賦能(Empower) 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組織,都能實現更多、成就非凡」。
賣產品變賣服務 企業文化大翻轉
微軟從一間賣產品的公司走向一間以服務為導向的公司,企業文化也因此全面翻轉。
我們開始奉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以正向積極的方式齊心成長,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做了一件極具代表性的創舉:在上任一個月後出席了蘋果產品發表會,因為我們推出了適用於iOS系統的軟體服務!他身體力行「One Microsoft」的理念,而該項服務目前仍是微軟最受歡迎的SaaS服務之一,智慧雲端業務也成為微軟營收獲利大幅躍進的主要項目。
因此我總是誠摯地建議企業主:「不要為轉型而轉型」。領導人的角色就像北極星,指出方向訂出目標。了解團隊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正向能量帶領團隊在混亂的轉變期發揮最大價值,堆疊一次次成功經驗,號召更多人加入改革的隊伍。
微軟的績效考核模式,不僅評估這位夥伴對公司營運與客戶帶來的正面影響,也會衡量他如何協助同事學習進步,以及是否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與建議。舉例來說,工程部門同事開始去拜訪客戶,傾聽使用者心聲,結果讓他們大受震撼——原來客戶需要的,未必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功能。可見要做到賦能(Empowerment),就必須實際了解客戶需求。
因此當我們協助客戶進行數位轉型時,會從企業使用者角度出發,以4個角度切入:第一,以新的模式來接觸客戶;第二:提供適合現代工作型態的服務平台;第三,量身制定大數據與AI人工智慧技術,提升企業營運效率的方案;最後,我們才會談到微軟可以提供哪些服務,協助他們達到目標。
看見數據價值 攜手賦能未來
微軟的轉型,說明了物聯網、人工智慧的興起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善用工具與平台,不僅加速創新,亦增加業績成長速度、減少開發時程。然而面對商業模式巨變,臺灣許多企業僅著眼於零組件硬體裝置的製造,忽略了數據的價值。
臺灣企業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但未必能夠善用科技建構競爭優勢,許多企業主對數位轉型也存有迷思,認為擁有資料就是擁有洞見,但其實約有8成的資料沒有被分析並賦予價值。例如金融業與醫療業都擁有大量的數據,但資料存取卻受到重重限制。數位轉型的一項重要工程便是「數據平民化」,過去企業的數據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裡,以至於沒有充分利用;在未來,除了主管與資訊人員,所有員工都應該擁有解讀數據的能力與權限。
另外,我們深知唯有深耕產業才能締造價值,自去年起,微軟鎖定了醫療、零售、製造、金融、非營利組織與永續六大領域,以開放的生態系統做為臺灣企業的後盾,如鴻海、可寧衛,都是微軟在臺灣密切合作的重要夥伴。
臺灣是微軟轉型計畫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成立微軟AI研發中心、新創加速器,讓新創解決方案與大企業對接,幫助新創公司成長並加速大企業轉型。微軟全球第66座Azure雲端資料中心也落腳臺灣,透過雲端技術,讓高度監管的本地產業也能夠使用國際級的雲端服務,我們深信,讓國際級服務走進來,就能帶領臺灣企業邁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