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打造一站式的碳管理平台架構,包含碳盤查碳足跡、製程節能減碳、循環材料應用、數位查證等,協助業者達成淨零轉型。

工研院打造一站式的碳管理平台架構,包含碳盤查碳足跡、製程節能減碳、循環材料應用、數位查證等,協助業者達成淨零轉型。

工研院打造一站式的碳管理平台架構,包含碳盤查碳足跡、製程節能減碳、循環材料應用、數位查證等,協助業者達成淨零轉型。


撰文/陳怡如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在10月試行上路,企業減碳成為未來在國際市場生存的重要關鍵。面對無可迴避的淨零風潮,減碳不能單憑一己之力,企業不僅要自己身體力行,更要推動供應鏈低碳轉型,擴大永續影響力。

企業想要減碳,就必須先知道產品排多少碳。為了協助企業更無痛計算產品碳足跡,工研院整理過去20多年累積的產業數據,在2022年建立「永續碳管理平台」,內含1萬2,000多筆本土係數資料,橫跨近20種產業類別,已有近1,000位會員加入,「能知才能減,企業學會了怎麼算碳排,就知道如何改善,」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環境技術總監蔡振球說。

減碳不僅從自身做起,也要帶領供應鏈一起減碳,「當你是行業的領頭羊,要與夥伴一起共好,慢慢做出改變。」面對減碳的多重路徑,工研院打造一站式的碳管理平台架構,包含碳盤查碳足跡、製程節能減碳、循環材料應用、數位查證、AI智慧分析、即時監控,結合跨單位量能,協助業者達成淨零轉型。


計算碳足跡 找出碳排熱點

成立近一甲子的製鎖大廠「一德金屬」,就在工研院輔導下,首次進行產品碳足跡計算。一德從使用量大的門栓共用件著手,結果發現碳足跡在原料階段占比高達94%,原來定位生產高階鎖的一德,為了維持高品質,原料需堅固、耐用,還要通過防火測試,未來便能思考採購既可兼顧品質又降低碳排的原料。

另一個發現是,在總產出量中,可用成品占57%,下腳料占43%,剩餘的原料幾乎占了一半,這也讓一德找到了減碳突破點,未來在模具沖壓時,需更加精準計算在鋼板上的排列組合,減少浪費,「藉由盤查,讓研發在前期進行評估和設計時,就有更周詳的考慮,」一德金屬副總經理蔡賢淑說。

另一家主力提供車廠高功能及機能性零組件的「君牧塑膠」,從打造物聯網(IoT)產線開始,邁向智慧工廠。但在減碳風潮下,「總覺得智慧工廠的拼圖少了一塊,以前都專注在效率跟良率,現在希望把碳排管理也納入發展藍圖,」君牧塑膠協理黃奕達說。

君牧同樣也找上工研院,進行產品碳足跡盤查,結果發現碳排主要來自材料和能耗。在工研院建議下,未來可提高使用循環塑料的比例和綠色塑料的採用;此外也針對成形機和空壓機的用電進行調整,減少待機空轉,提高製程效能的同時又能降低碳排。


三作法建構低碳供應鏈

全世界第四大DRAM廠「南亞科技」,在永續發展上也不遺餘力。從2011年發行第一本永續報告書開始,到2017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與專責管理單位」,連結各項ESG及SDGs指標,2022年更把永續委員會提升到董事會層級,同時也展開與關鍵供應商的低碳專案與議和,並成為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永續製造委員會與氣候聯盟的發起成員,「我們希望在供應鏈上不只有單一的中心工廠,也希望連結公協會和第三方機構,透過更大的平台,大家一起共好,」南亞科技副總經理暨SEMI Taiwan永續製造委員會主席吳志祥表示。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南亞科技從2005年就開始自主盤查範疇一和範疇二,到2018年進一步執行範疇三的盤查與查證,透過三大作法,持續推動綠色低碳供應鏈。首先是風險稽核與輔導改善,目前已完成近300家主要供應商永續性風險評估與鑑別,推動5%高風險供應商輔導改善。

第二是低碳行動分享與交流,連續3年舉辦永續供應鏈研討會,及永續政策宣導活動,輸出綠色工廠經驗至供應商。第三是連結供應鏈與設定行動目標,推動減碳與使用再生能源等專案,除了完整公司範疇三方法學、設定各項指標,推動達成2030年減碳25%以上的SBTi目標,同時也參與公協會,凝聚產業共識,整合資源建立碳盤查平台。


一站式ESG資料庫 推動綠色金融

在供應鏈減碳上,除了精進技術層面,金融的力量也要納入。金管會力推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其中包含由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協助建置企業「ESG資料庫」,整合來自公務機關、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和金融機構報送等資料,改善臺灣中小企業ESG資訊過於分散的問題,提供金融機構一站式的查詢平台。

當金融機構進行綠色授信、永續績效連結授信時,就能從「ESG資料庫」查詢企業的綠色作為;信保基金也會依據「國家發展優惠保證措施」,只要符合ESG平台的「綠色授信」報送範圍認定,信保基金保證成數最高將提高至9.5成。這不僅鼓勵企業朝綠色方向前進,同時也引導金融市場支持永續發展。

金融聯合徵信中心董事長郭建中認為,在節能減碳上,「除了大企業帶頭,最重要的是158萬家中小企業也要一起加入才會快!」在企業推動綠色永續作為所需要的資金上,除了政府補助外,「最主要的就是金融圈的投融資,企業一定要善用金融圈的資源。」淨零風潮下,沒有人是局外人,產業裡的每個角色,都是減碳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是協助彼此減碳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