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全球大趨勢 (如圖一)正影響著產業,帶來新一波的衝擊與挑戰,人類社會受到高齡人口增加、少子女化、勞動人口減少的影響,使得遠距照護、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議題受到關注;在AI等新興科技帶動之下,驅使產業走向數位轉型、智慧製造
產業,科技,人才,全球,數位,AI,智慧

眺望2030─產業科技人才培育與發展

資料夾icon 人才洞察
行事曆icon 2022/07/11
Loading...


作者:周怡君/工研院副總暨產業學院執行長


全球人才發展變化

2030全球大趨勢 (如圖一)正影響著產業,帶來新一波的衝擊與挑戰,人類社會受到高齡人口增加、少子女化、勞動人口減少的影響,使得遠距照護、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議題受到關注;在AI等新興科技帶動之下,驅使產業走向數位轉型、智慧製造;在經濟及政治方面,在大國之爭(美中科技戰、貿易戰)及地緣政治之下,企業開始重新思考供應鏈的重組與生產基地的投資等策略布局;而環境方面臺灣也曾遭遇極端氣候(例如乾旱)的影響,人們開始討論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企業也不得不提早規畫節能減碳及永續能源的利用,以因應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這些趨勢的交互影響與產業變化,也帶動了職業與工作技能的改變,為教育與職業訓練帶來新的考驗。


圖一、全球2030大趨勢

從社會、科技、經濟、環境、政治等五大面向看2030全球大趨勢,以思考產業衝擊與因應策略。


除了新的技能需求帶來的人才短缺之外,臺灣人口已連續兩年負成長,按國發會推估將提前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顯示可工作的勞動力人口(15-64歲)持續在萎縮,許多工作可能即將面臨無人可做的窘境。此外,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臺灣的勞動生產力指數從1990年代的7.3%逐年下降,到2020年為2.4%,已低於平均值5.2%。也就是說,即使勞工投入的工時增加,但生產力增加的幅度卻跟不上。因此除了人才的培養與技能再造之外,產業亟須思考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提升生產力,以彌補勞動力短缺問題。


數位趨勢下我國製造業人才需求

根據工研院產業學院的觀察,發現自動化、機器人/機器手臂、數據分析/資料科學、IOT物聯網,是企業徵才最主要之項目;另觀測近五年的製造業者招募數位職缺年平均成長率為0.9%,已高於全體製造業職缺的年平均成長率,每月數位職缺需求數約在2,000人左右。其中,對數位職務需求量較大的產業分別是軟體資訊業、電腦光學製品業、電子零組件業,顯示電子資訊領域相關業者已將新興數位技術列入必備工作條件。招募數位職缺的地區分布則以北部最多,越往南部職缺成長率越高,顯示因應南方科技廊道崛起,南部製造業者開始積極邁向智慧製造、數位轉型,對數位科技人才需求逐漸提升。


圖二、我國製造業數位職缺需求概況(資料來源:工研院產業學院,2020)

依照當年度製造業者徵才開缺條件,其中數位技術職缺數佔整體職缺數之比例,每年平均成長9%,其中以軟體資訊、電腦光學製品、及電子零組件業需求數最多。


除了前述的職缺數量變化外,企業在許多徵才中的既有職務中(圖三),也增加了對數位技能的要求。譬如無論是電子研發工程師、製程工程師、軟體工程師均增加了機器學習的能力要求;如果從單一職位來看,以電子研發工程師為例,從近年來的企業徵才條件中發現新增加兩個能力: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其他數位職缺的條件要求與內涵也都不斷地在提高。



圖三、製造業的數位職缺技能需求成長概況(資料來源:工研院產業學院,2020)

分析製造業的數位職缺對於AI、ML、IoT及大數據等新興技能的需求發現,企業要求電子研發工程師須具備AI人工智慧、ML機器學習、數據分析資料探勘等能力的比例遽增;資訊系統管理人員則須具備AI、ML、IoT等新興技能。


人才培育與發展趨勢

產業需求與科技的改變帶來職缺內容及職缺需求的變化,不論是新職缺新能力、或是舊職缺新能力,各國都在探討如何從教育體系去改變人才的供給,以培養能趕上未來時代需求的人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所提出”2030學習框架”中,未來每一個學生除了讀寫、算術之外,「數位素養」也成為其中重點,這當中即包括電腦操作能力跟數位互動的能力,還有幾個對應未來跨域且多變的職場所需要的職能,包含創造新價值、承擔責任、調和壓力與困境。跨產業、跨技術、跨領域,將會帶來新的價值,對學習者而言,最好的學習途徑即是不斷的練習預測、行動和反思。

此外對於未來的教育體系,OECD也提出四種可能的創新情境,包含:(1) 保留教育系統的傳統功能,並持續擴張、(2)公私合營(外包)讓社會的參與度提高,讓自主學習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多服務、(3)保留教育體系,但讓多元與實驗成為常態

,學校成轉型為資源連結的中心來支持新的學習模式;或是(4)無邊界學習,打破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邊界等。無論是哪一種場景,都將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且持續被數位科技所影響。透過網路,學習的形式可以非常多元,但要強調的是有意義的學習組合:每個學習都是有意義、有目的的,為了去解決問題。


除了教育體系外,提供在職訓練、職業訓練的機構也需要很多精進及努力。例如工研院產業學院以工研院的技術為核心,包含高階人力、科技管理等重要領域,提供應用導向、實務導向的學習服務,引進跨國際、跨學術界、研究機構與產業之間最好的專家和學程,包括機電整合系列學程、德國工業4.0學程等,透過跨域學習及社群交流,將學習從教室延伸到工作日常應用。在線上學習方面,產業學院的ITRI College+也不斷的推陳出新,整理工研院各式各樣的案例,線上分享產業2030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值得大家參考。

面對未來情境,每天都有許多的變化,今日的新事物到了明天也許又是不一樣的局面。因應這些更替和變局,每一位職場人都需要自我upskill、reskill,企業主更需要去關注每位員工所需要提升的新興知識,善用學習科技及外部資源培育2030的關鍵人才。


更多熱門議題和亮點課程,請上「學習前哨站」收看,每月更新特輯。

Loading...
網頁Top按鈕 (網頁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