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積極搶攻智慧醫療商機下,臺灣有醫護人才水準高、具生醫及電子之優秀人才等優勢。2021年行政院也將智慧醫療列為國家發展重要政策, 期盼整合臺灣產業界的能量,讓臺灣能在此領域取得全球領導地位。


在全球積極搶攻智慧醫療商機下,臺灣有醫護人才水準高、具生醫及電子之優秀人才等優勢。2021年行政院也將智慧醫療列為國家發展重要政策, 期盼整合臺灣產業界的能量,讓臺灣能在此領域取得全球領導地位。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

隨著全球人類壽命延長,加上人口往都市集中後延生的各種問題,融合醫療科技與人工智慧的智慧醫療,儼然已成為全球醫療產業的發展方向。臺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執牛耳地位、醫療產業能量亦位居世界頂尖,兩者若能攜手合作、結合學術機構能量,將可望創造臺灣智慧醫療的新高峰。


在 COVID-19 疫情挑戰下,人工智慧在醫療產業重要性更被凸顯,成為終結疫情蔓延的重要功臣。為此,2021年九月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實體與線上視訊同步進行的「臺灣智慧醫療高峰會」,邀請多位專家與會,並透過對談方式找出臺灣發展智慧醫療的痛點與解決方案。這場活動在上午共分成兩場,第一場是「智慧醫療:趨勢與挑戰專題演講」,第二場為「智慧醫療的趨勢與挑戰:跨界對話」。下午分組研討會,則有重症照護智慧化的挑戰與成果、醫療影像人工智慧應用、「疾病監測、診斷、治療」、「病歷與數據資料建置」、「教學、病人安全與其他應用」、「智慧醫療專題與對話」等。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自成立以來,臺中榮民總醫院便積極掌握資通訊科技發展脈動,且投入資訊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與研究發展,期盼成為全國醫療資訊的標竿。目前,亦成功將醫療資訊系統導入輔導會體系12家榮總分院,為病患創造更佳醫療服務,並於2015和2019年兩度獲得智慧醫院全機構獎的殊榮。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我們也掌握此趨勢,積極投入人工智慧醫療應用與研究,培訓醫療與人工智慧跨域人才。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


全球夯智慧醫療 行政院列入國家政策

由於人工智慧與醫療結合的成功發展關鍵,仰賴醫界、學界、業界等專家合作。所以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台灣智慧醫療高峰會,主要盼透過跨界對話推動跨領域合作,討論人工智慧醫療最新議題,趨勢掌握和與困境突破,討論如何結合醫院、學校、科技業培育優秀智慧醫療人才。本屆活動匯集多家醫院人工智慧醫療的優秀作品,並有醫界、學界、業界等專家與會,共同論人工智慧醫療的最新議題與成果分享,期盼為臺灣智慧醫療發展開啟全新的契機。

國軍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馮世寬指出,輔導會在全臺灣有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以及12家榮民醫院所屬分院、16所榮民之家,也形成龐大醫療體系。我們積極推動的金字塔計畫,在臺中榮民總醫院協助下,順利將醫療資訊系統導入輔導會體系12家榮總分院,讓分院民眾能透過遠距醫療、智慧醫療等,享有更完善的醫療服務,免去舟車勞頓之苦。


國軍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馮世寬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說,智慧醫療是全球趨勢,2021年行政院也將智慧醫療列為國家發展重要政策,我們將跨部會合作方式,建置健康大數據永續平臺。在此基礎下,運用人工智慧科技進行分析與預測,將平臺上龐大、複雜醫療資料,轉換成可為民眾提供更佳照護服務的資訊,進而達到提升健康品質的目的,並開創新的醫療與健康照顧產業。我們很高興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此論壇,讓全臺灣各地醫療院所能交流智慧醫療創新的成果,也讓產學及醫療等可進行跨界對話交流。我們希望臺灣能在各界合作努力下,創造臺灣智慧醫療的新高峰。


全球搶進智慧醫療 臺灣有眾多優勢

在全球積極搶攻智慧醫療商機下,臺灣發展醫療產業有不錯的優勢,如醫護人才水準高、全民健保制度領先國際、具生醫及電子之優秀人才、臨床實驗環境好,以及最高價值/成本比。

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認為,臺灣在智慧醫療戰略布局可從兩方面著手,在政府政策助攻部分,可從衛福部的管制與產業發展並重、TFDA時效、遠距醫療法規、健保給付TFDA核准的智慧醫材、國健署採用TFDA核准的智慧醫材提升國民健康等方式。其次,則是B2B、B2C並重,初期以B2B為主,長期以強化B2B2C、B2C,並導入設計思考,掌握需求與獲利契機,同時注重產業生態經營及國家形象形塑。


「現今醫療產業面臨最大挑戰,莫過於耗能的重複性工作、耗時診斷醫療影像,藉由融合人工智慧的智慧醫療,有助於減少臨床工作量、減少誤判之可能性、減少城鄉醫療品質之差距。」陽明交通大學教授盧鴻興解釋「目前醫院通常是採用集成式學習(Ensemble Learning)進行AI模組訓練,當聯邦式學習技術更為成熟與安全,可望創造更大效益。」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說,在避免病患資料外洩與法規要求下,醫院建立AI模型通常使用集成式學習,即是使用自家醫院資料進行訓練。但是共享AI模型、不共享資料的聯邦式學習,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發展的主流,這在本次因應 COVID-19 疫情時獲得最佳驗證。

臺中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吳杰亮指出,從1993年我們推動無片化開始,至今發展智慧醫療已有非常長的歷史。2021年臺中榮總成立智慧醫療發展委員為,主要著眼於AI、IoT快速發展,加上智慧醫療是國家政策、全球快速發展外,也看準智慧醫療需要全院相關單位整合推動,才能實現「全人智慧、醫療典範」,引領臺灣智慧醫療發展的願景。


醫療機構和科技產業 共創雙贏

臺灣有非常多優秀醫療、ICT人才,兩者之間唯有進行跨域合作,才能成為發展智慧醫療的基石。本屆高峰會的第一場跨界論壇,主題為「醫療機構和科技產業如何共創雙贏」。

投入智慧醫療領域多年的臺北榮總院長許惠恒指出,雖然臺灣發展智慧醫療多年,不過醫療、ICT產業等,尚處於相互期待、相互探索、還有相互了解的階段,唯有持續透過不斷的驗證與學習,才能找到最合適的相處之道。



「醫療與ICT產業要順利合作,除必須了解對方的思維、專業知識之外,也必須要考慮資源共享的問題。」中興大學專業學院院長沈宗荏解釋,「兩者在智慧財產權的分配必須要要共識,透過合理分配才能讓彼此合作更為緊密、長遠,共享智慧醫療的成果。」

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認為,在醫療環境中引進人工智慧後,將對傳統醫療模帶來很大改變。過往都是病患發生疾病後才進行之後,當AI與醫療結合之後,治療方式會分成前、中、後等三個階段,我們自然希望科技業能提供更多智慧醫療設備,為病患創造更好的治療服務。

「台灣醫界與科技業產業合作多年、也有很多豐富成果,可惜最終進入到全球市場的案例很少。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可成立先進醫療特區,全力推動產品商品化。」研華副總經理江明志說,「今天臺中榮總發表的30多項研究中,有20多個有機會成為產品,若醫療單位與企業可成立共創機制,將有助於加速將AI專案進入商業化。」

飛利浦副總裁陳勝裕說,我們是從事健康科技的廠商,公司中心思想是以病人為中心,透過與醫院、學校攜手合作,共同改善病人健康狀況,以及提高醫護人員滿意度。我們與多家醫院有深厚合作關係,也希望打造產學研用的平臺,實踐讓健康設備好用、能被使用的目標。

筑波董事長許深福表示,我們從OEM、ODM起家,是發展自我品牌的ICT業者,現在有機會跨足健康領域,讓工程師感覺非常熱血。所以我們希望多與醫療界合作,熟悉不同領域的專業,配合臺灣的健康資料庫,全力扮演好ICT業者的角色。

「HPC、5G技術成熟,讓遠距開刀的可能性大增。然要發展智慧醫療,且將研究成果產品化,首要工作是要先確認想要解決的問題,才能用最好技術生產產品,進而解決醫療產業的問題。」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解釋,「當產品的價格合理、應用範圍廣時,ICT業者投入意願相對會自然高。」

臺北榮總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認為,目前智慧醫療發展面向非常多元,但無論應用情境為何,都必須回到以病人為核心。醫院有很多高價值的資料與知識。建議醫護人員應該多與產業合作,才能將資料變成有價值的資訊。

緯創總監郭志峰指出,目前ICT業者與醫院合作的模式大致上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醫療機構研發出產品之後,透過技轉方式交由ICT業者正式商品化。其次,則是兩者在場域驗證方面進行合作。最後,則是從初期開始合作,共同投入新品開發。


三方攜手合作 培育優秀智慧醫療人才

由於AI應用範圍大,全球都面臨AI人才不易尋覓的問題,更遑論同時熟悉AI技術、醫療專業的智慧醫療人才。所以跨界對談的第二場鎖定在「醫院、學校、科技業如何培育優秀智慧醫療人才」。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指出。在臺中榮總全力發展智慧醫療過程中,非常鼓勵醫護人員參與AI訓練。所以東海大學也有機會替臺中榮總辦理AI專班,規劃長達40小時課程,在授課之外,透過組成小組方式進行討論與報告,建立團隊之間的互動與默契,也成為爭取到科技部重症醫療專案的能量。


在醫院推動AI專案時,初期難免會因為人的惰性,導致專案推動不順利。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副院長曹玄明說,所以我們剛推行時,採取讓大家知道此好處的做法。臺中榮總在高階主管帶領下,在智慧醫療的成績很亮眼,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發展智慧醫療必須要有足夠的產業知識,從AI模型建立開始,就必須要有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才能讓AI軟體順利與醫院系統介接,同時說服醫生加入香相關專案。」廣達電腦協理宋振華解釋,「智慧醫療專案最困難之處,在於將打造出符合不同醫院需求的標準化產品,這部分就需要跨領域團隊的共同合作。」

宏碁智醫總經理許銀雄指出,雖然AI人才尋覓不易,然具備統計、資工等背景的工程師,可透過再度學習方式成為AI人才。但是當要切入醫療領域時,就會面臨需學習醫療專業的挑戰,才能打造出符合醫生、臨床需求的產品。而當產品要取得FDA、TFDA時,則又需要熟悉法規的人才,所以每個階段需求的人才都不同。

科技部司長暨陽明交大教授陳鴻震說,當初陽明與交大合併,就是希望培育是醫療與IoT的跨界人才,培育國家所需要的前瞻人才。此外,面臨智慧醫療的全球趨勢,不僅法規需要調整,政府部門也需要學習,而科技部生科司也正推動相關計劃,希望讓台灣在此領域能取得市場先機。

研華科技技術長楊瑞祥說,儘管臺灣高等教育被認為有嚴重的學用落差,不過這點在醫學體系並不使用,因為幾乎所有醫學院都有附設醫院,在醫院實習階段就會驗證學校所學。數位科技可將醫生經驗收集與歸納,讓年輕醫師也能藉由寶貴經驗,為病患提供最佳照護服務。

在提升臺灣產業競爭力的前提下,2017年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正式成立,並且透過與六大企業合作方式,為臺灣培育AI人才。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說,目前我們校友約8,000人,其中有1,350人屬於醫療產業,僅次於於ICT產業。在臺北之外。我們也在中部設立醫療專班,課程比較偏向基礎知識與應用的認知。


醫院發展AI醫療 面臨挑戰不小

儘管許多醫院在AI領域都有亮眼成績,但專案推動過程中勢必面臨挑戰,所以跨界對談的第三場主題,即是「醫院發展醫療AI所面臨的挑戰」。

輔仁大學副校長謝邦昌說,當AI應用在不同場景中,面臨的挑戰也各自迥異,許多跨足智慧醫療的ICT業者,都抱怨投資難以回收,這代表尚未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型,因此思考創造雙贏的方法。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說,電腦輔助診斷、臨床決策輔助系統等,是最常見到的智慧醫療應用模式,我們在推動相關專案時,光是基礎環境建置就遇到很多挑戰,而後續如何引導醫師使用,以及評估後續的使用效益等,都需要時間評估。

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認為,醫療資料是堪稱是數位石油,要如何提煉成有價值的商品,必須要各方面投入。特別是大學老師、醫生等,因為本身擁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所以往往不容易接受新的思維,所以在AI專案推動上的難度較高。

「臺中榮總在前院長帶領之下,整體資訊結構比起一般醫院好很多,資料擷取也比較容易,有助於AI專案的推動。」陳適安說,「許多對資訊科技有興趣的住院醫師,對發展AI專案充滿熱誠與想法,但是欠缺相關經驗,沒有考慮到資料格式的問題,最後反而加重AI發展的難度。」

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說,多年前首度參與APEC時,就認為臺灣醫療與ICT人才結合後,具備在國際上競爭的實力。科技可提升速度、醫療可改變溫度,兩者結合可創造出有溫度的品質醫療服務,絕對是臺灣值得努力的方向。

童綜合醫院院長童敏哲說,在AI人才尋覓不易狀況下,當初我們是先讓對資訊科技熟悉的醫生,組成AI團隊,投入X光片、乳癌篩檢等領域,不光順利降低醫生負擔,也能避免醫療糾紛,最終順利讓我們在智慧醫療之路逐步前進。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說,長庚醫院很早觀察到AI在醫療的重要性,所以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匯集醫師、資訊等人才,投入AI模組發展,也推動多個面向的產學合作。而為解決人才不足問題,也透過與人工智慧學校合作,以開設醫學專班方式,讓不同科的醫護人員,熟悉AI應用。

中山醫學大學總院長蔡明哲認為,發展智慧醫療,絕對要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市面上有不少號稱可監控生理狀態的穿戴式裝置,病人因為穿起來的舒適度問題,往往不願意長時間穿戴,這是產品在研發時必須克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