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邱璟綾
就在2025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總統賴清德成立「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明確宣示擴大醫療照護投資。「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聚焦智慧醫療與醫材市場發展,分享生成型AI在病患評估、中風早期偵測等應用實例,協助產業掌握趨勢與市場動向,開啟數據驅動的醫療新篇章。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逐年增加,高齡化成為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醫療科技也快速進展,AI在藥物開發、醫學影像分析、精準醫療和基因學的應用越來越多,推進個人化的精準醫療研究。新冠疫情大幅翻轉醫療場景,遠距醫療、行動醫療的需求大幅增加;疫病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個人健康,預防醫學、免疫力提升與個人健康管理備受關注。
外在環境與內在條件俱足,生醫健康產業正當大幅躍進的關鍵時刻。資通訊科技與AI將重塑醫療生態,醫療照護場域也正從傳統醫院擴展至居家,進一步延伸至醫病互動體驗;在「健康臺灣」願景的引導下,運用數位科技收集數據,加以整合應用,發展以數據驅動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健康照護模式,不僅帶來商機,也將提升國民的健康福祉。
數位醫療高成長 健康臺灣倡議創商機
根據研調機構Frost & Sullivan統計,2023年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達2,363億美元,較2022年成長14.7%,預估2024年可達到2,715億美元。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吳信茂指出,智慧醫療是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的應用情境。透過數位化醫材串接醫療資訊系統,結合醫療物聯網等技術,可提升醫院的照護與資訊管理效率,還能將醫療服務延伸至日常生活場域,是近年全球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
儘管新冠疫後,全球緊縮數位醫療投資,但整體數位醫療市場仍持續高成長。Frost & Sullivan預估2023至2028年數位醫療市場之年均複合成長率為15.1%,市場規模至2028年將達到4,790億美元,其中又以數位診斷市場規模與成長性最大。
吳信茂表示,政府提出「健康臺灣」倡議,其中癌症篩檢與預防、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照護、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等,均可結合數位醫療科技來優化提升,也帶給產業創新的機會。以三高病患的生理監測為例,連續式長天數的穿戴式裝置,需要微型化感測晶片,搭配傳輸或運算晶片進行AI數據分析;再如遠距醫療服務,透過裝置感測,將資訊傳輸至雲端平台或物聯網,再到醫師端,輔以AI診斷或分析建議,都是臺灣廠商可著墨之處。
臺廠可聚焦高齡手術、遠距與個人醫療領域
全球正式進入疫後階段,醫療器材產業回歸常態,市場穩健成長。工研院統計,2023年全球醫療器材(含體外診斷醫材)市場規模達5,148億美元,預估2023至2026年之年複合成長率達6.1%。就醫材種類而言,疫後許多手術與治療恢復進行,帶動植入物與骨科產品需求,而醫療產業對數位化與遠距監控技術的採納,市場對先進醫材的需求也增加。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林怡欣指出,觀察全球前十大醫材廠的產品布局,可以發現高齡化社會正深刻影響醫材市場發展方向,特別是在數位醫療領域,慢性病管理產品成為關注焦點。例如,心血管微創設備與遠距連續監測系統等創新醫材的研發,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老年疾病相關醫材銷售動能轉強,包括Johnson & Johnson和Stryker等國際醫材大廠,在骨科、神經外科及微創手術領域的產品線表現尤為亮眼。
林怡欣表示,近年臺灣在心血管、骨科領域的CDMO能力逐漸完備,新創公司也積極投入開發,如植入式神經電刺激和微創手術器械等高技術產品。建議臺灣以強大的ICT背景為基礎,聚焦於高階醫材、遠距醫療、精準醫療,以及去中心化個人醫療等領域,運用AI開發創新且具國際競爭力的醫療產品,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
遠距結合在宅醫療成為疫後新常態
COVID-19疫情與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改變了健康照護模式。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陳宛郁針對「在宅醫療」趨勢,探討全球健康照護的市場商機。她指出,遠距醫療一開始是疫情期間的應急之策,現在不僅未因疫情緩解消失,反而演變為在宅醫療趨勢。
陳宛郁進一步說明,在宅照護可分為在宅醫療、在宅急症照護與在宅安寧3種模式。隨著居家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患者即便在家中也能接受與院內相仿的醫療服務(Hospital at Home;HaH),尤其對需要密集照護或急症監控的患者影響深遠,並逐漸拓展至在宅安寧領域。
對病患而言,在宅照護可延續日常生活,照護者的角色則從醫院職員擴大至家屬、居家醫療團隊、長照團隊及社區資源,不僅有助於降低醫療成本,還顯著提升患者及家屬的生活品質。陳宛郁認為,隨著國內醫療電子病歷和通訊診療辦法等法規實施,已為居家醫療數位化做好準備,以臺灣高水平的醫療體系與技術基礎,未來有機會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中高齡照護 聚焦營養、運動、健康管理與課程
AI帶動百工百業,健康照護也不例外。全球現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挑戰,勞動力結構變遷,也對醫療資源造成巨大壓力。於此同時,AI、物聯網(AIoT)與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加上設備整合,為高齡照護需求帶來一線曙光。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呂明芳表示,儘管近年全球在高齡科技與慢性病管理產業的整體投資趨緩,特定領域如高齡者退休財產規畫、穿戴型心臟監測裝置的投資卻顯著增長,顯示高齡照護正朝向全方位且個人化的服務模式邁進。
從國際創新應用案例來看,AI在健康照護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並在智慧醫療與高齡照護領域實現多項技術突破。例如,結合AI運算的穿戴式裝置可提供位置追蹤、跌倒偵測及健康狀況預測等功能,猶如隨身的AI高齡照護平台;或是透過健康數據驅動,發展遠距復健訓練與健康管理,實現更精準且個人化的醫療模式。
國內部分,根據臺北、新北、臺中、高雄四大都會,50歲以上國民生活需求調查結果顯示,需求程度高且市場規模大的項目依序為「營養管理服務」、「運動管理服務」、「健康管理服務」及「課程學習」。呂明芳建議,國內業者不妨從這些面向挖掘中高齡者商機,強化產業鏈整合與跨國合作,鞏固國內健康照護市場基礎,進一步拓展海外高齡照護商機。
資料來源: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