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洲、歐美等國疫情漸趨緩和,為降低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陸續啟動解封,藉以重振消費信心,刺激經濟景氣,但須關注的是,全球歷經新型冠狀病毒的衝擊下,民眾日常生活的方式與企業運作模式因疫情已開始出現巨大的改變。

邱昰芳 副研究員(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資深分析師)

隨著亞洲、歐美等國疫情漸趨緩和,為降低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陸續啟動解封,藉以重振消費信心,刺激經濟景氣,但須關注的是,全球歷經新型冠狀病毒的衝擊下,民眾日常生活的方式與企業運作模式因疫情已開始出現巨大的改變,產業運作的模式亦開始面臨調整,催生許多新興應用的發展機會。

因此,進入後疫情時代,面對不同於以往的經營環境,廠商如何改變既有的思維,加速推動轉型,以尋求突圍而出之道,成為亟待思考的關鍵議題。



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持續紛擾,使得國內外企業明顯感受到國際情勢的瞬息萬變,導致營運難度提高,在考量關稅成本及各項非關稅貿易壁壘之下,企業開始思考如何調整既有的營運布局,但多數企業因供應鏈調整必須付出高額成本而卻步。

進入2020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重創全球經濟景氣表現,使得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急凍,供應鏈運作亦由於世界各國陸續啟動邊境管制與各項防疫措施而面臨斷鏈的危機,在生產中斷、訂單急凍等嚴峻的考驗下,「存活」成為企業短期面對的迫切挑戰,而如何提高營運的「韌性」亦開始成為企業中長期的戰略目標。

隨著亞洲、歐美等國疫情漸趨緩和,為降低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陸續啟動解封,藉以重振消費信心,刺激經濟景氣,但須關注的是,全球歷經新型冠狀病毒的衝擊下,民眾日常生活的方式與企業運作模式因疫情已開始出現巨大的改變,產業運作的模式亦開始面臨調整,催生許多新興應用的發展機會,因此,進入後疫情時代,面對不同於以往的經營環境,廠商如何改變既有的思維,加速推動轉型,以尋求突圍而出之道,成為亟待思考的關鍵議題。


當中國製造按下暫停鍵,迫使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

2020年1月23日中國武漢宣布封城,隨後中國主要省市亦陸續宣布封城、封閉式管理等措施,在人員、物流、運輸等均面臨嚴格管控,中國製造業幾乎停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迅速爆發,使得以往強調即時生產(Just in time)、零庫存的企業措手不及,導致高度仰賴中國製造的供應鏈面臨斷鏈的危機,也凸顯出供應鏈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脆弱。

相較之下,2018年以來,因應美中貿易戰而進行第一波產能分散布局的企業,反倒因透過各生產基地的產能調度,得以降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程度,顯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進一步催化企業加速推動產線分散布局,使得短鏈革命、在地供應等區域化供應鏈的概念再度受到重視。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美中科技戰的再起,加速國際供應鏈的重組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為避免疫情擴散,陸續啟動高強度的邊境管理與境內行動管制等防疫措施,在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明顯急凍之下,重創全球經濟景氣表現,不僅中國2020年第一季GDP首度出現-6.8%,預期歐美各國因3月過後疫情明顯加劇下,預計2020第二季經濟景氣出現大幅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由中國逐步蔓延至歐美等國,對於當地經濟、就業均造成嚴重衝擊之下,以美國為首的反中情緒日漸高漲,各國紛紛質疑中國可能隱匿疫情而求償損失。在反中情緒不斷升溫、跨國企業明顯感受到供應鏈過於仰賴中國製造而面臨的斷鏈風險,加上各國為確保口罩、防護衣等各項醫療防疫戰略物資供應的穩定性,美、日、韓政府均陸續提供各項補貼措施(詳見表1),協助企業加速撤出中國,除此之外,美國近期更致力於「可信任夥伴聯盟」的建置,希望透過供應鏈的重組,加速實現美中脫鉤。

表1 美、日、韓協助企業撤出中國相關措施


根據經濟學人(EIU)的報告指出,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在全球貿易與供應鏈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並引領全球化的浪潮興起,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使得過去20年中國在全球貿易與供應鏈中建立的重要性與全球化浪潮面臨挑戰,越來越多跨國企業未來將逐步建立一個更為多元供應鏈網絡,讓企業在面臨突然其來的衝擊時有所緩衝。

而美中科技戰的再起,更加速國際供應鏈的重組,在此氛圍下,包括印度、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近期均陸續宣布各項獎勵措施(詳見下表),以爭取從中國撤出的跨國企業的投資,顯見分散化的供應鏈布局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表2 東南亞各國爭取跨國企業投資相關措施

在此同時,2020年初美中雖達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在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後,美中關係轉趨緊張,除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是否能如期履行出現許多變數外,美中科技戰再度升溫,美國商務部2020年5月15日宣布新一波的出口禁令,要求使用美國軟體、設備及相關技術的晶片供應商,在未事先取得美國政府核發的許可證之下,禁止將產品出貨予華為(詳見表三),華為若無法取得高階晶片的穩定供應下,將重創其手機、基地台等產品設備未來出貨表現。

為此,華為在美國新一波出口禁令的120天緩衝期內加速擴大零組件的採購,提升庫存水位,確保2020年下半年出貨無虞,中長期則積極尋求可能的替代供應鏈。


美國新一波的出口禁令,影響範圍涵蓋智慧手機、基地台及各項網通設備,考量華為未來產品出貨將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英國已號召由 10 個民主國家共同組成「D10」聯盟,成員包括七大工業國組織(G7)7 個成員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以及澳洲、南韓和印度,目標是建立 5G 設備等技術的替代供應商網路,以降低對中國技術的依賴。

D10 俱樂部可能實行的策略,包括對成員國內的科技公司進行注資,扶植這些企業滿足成員國的技術需求。另外,Google、高通、臉書、思科、三星等 31 家國際企業也宣布成立開放基地台無線接取網絡政策聯盟(Open RAN Policy Coalition),呼籲美國政府補助5G技術研發,擺脫對中國廠商的依賴並促進競爭。該聯盟爭取美國政府補助研發開放、互通的5G網絡網路架構的模式,比較側重軟體面,而不是像目前由硬體主導,以打破既有的供應體系,降低對於華為的依賴程度。在此市場趨勢下,更顯見全球5G供應鏈面臨重組的迫切壓力。


表3 美中科技戰之關鍵事件


建構高韌性(Resilience)的供應鏈成為首要考量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美中科技戰的再起,使得國際供應鏈面臨重組,在國際政經局勢變化如此迅速的環境下,如何建構一個具高韌性(Resilience)的供應鏈成為跨國企業的首要考量,以往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大多圍繞在效率、成本及品質,為強化效率、成本優勢並控管品質,企業在採購所需的原物料或零組件時,通常採取單一來源的採購模式,即便如此會面對相對高的風險,但為了因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往往忽略過程中承擔原物料、零組件採購來源過於單一的風險。

即便企業有考量採購過於單一的風險而選擇與多元供應商配合,但仍舊可能因供應商來自同一個國家或區域,而面臨供應鏈管理上的風險。以蘋果(Apple)為例,近年來為了避免過度仰賴單一供應商,而採取多元供應商的方式,針對重要的零組件與終端組裝,陸續增加第二、第三供應商,此舉雖可避免因單一供應商的運作失靈而造成營運停擺,但由於其主要的供應鏈廠商大多集中於中國,使得此次面對疫情考驗時,仍舊面臨巨大的挑戰。


除此之外,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或突發事件,企業藉由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與應用,同步掌握內部生產數據與外部供應鏈相關訊息,建立供應鏈預警機制,可有效降低設備因突發性停機造成的風險,確保產線運作的穩定。而透過混合實境(MR)等新興技術,強化遠端支援的能力,亦有助於提升跨境供應鏈管理的運作能力。

除此之外,針對外界即時訊息的掌握,在企業營運過程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疫情或突發性事件發生時,若越能及早掌握正確且即時的資訊,企業得以提前進行產線與庫存的調整,提高反應速度,以降低對於營運造成的衝擊程度。因此,新興科技的導入與內外部資訊的掌握,亦是強化營運韌性的重要一環。

雖然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難得一見,但一旦發生,就會對於全球經濟景氣、供應鏈運作造成嚴重的衝擊,加上近年來地緣政治漸趨複雜、美中對峙情勢持續升溫,不斷考驗企業的風險應對能力,企業必須有效盤點自身與上游企業在製造、技術、材料、設備等各項領域的曝險程度,避免過度仰賴單一供應商、國家或區域,在中長期的布局上,透過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努力保持營運的彈性,才能在面對各項危機及挑戰時迅速應變,打造更具免疫力的營運體質。


後疫情時代,轉型升級才能有效突圍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除衝擊供應鏈運作,亦使得終端市場消費動能急凍,包括全球智慧手機、汽車市場銷售均呈現明顯衰退,全球經濟景氣明顯下滑,經濟衰退疑慮持續提高。相較之下,國內疫情雖相對緩和,但觀光、餐飲及零售等服務業仍受到此波疫情的嚴重衝擊,陸續傳出人力調整、暫時停業,甚至被迫退出市場。而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紡織、製鞋等傳統製造業亦面臨相對嚴峻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使得電商平台、外送服務蓬勃發展,而居家工作、線上學習、電競遊戲、線上影音娛樂等宅經濟需求明顯發酵,除帶動NB、伺服器、網通設備等需求增溫,亦凸顯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即便是市場銷售出現大幅衰退的汽車業,電動車銷售相對具有支撐,衰退幅度相對有限。

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電動車、自動駕駛、5G及AI等新興科技的出現,代表部分傳統產業可能面臨市場需求將明顯下滑甚至消失的挑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與國際供應鏈面臨重組的趨勢下,使得傳統製造業必須透過積極加速改變原有的運作模式,建立新的供應鏈連結關係,加速轉型的腳步,才能避免在此波疫情的衝擊下,被迫退出市場。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迅速蔓延的過程中,世界各國民眾生活與企業運作的模式均出現的明顯轉變,加快企業擁抱數位轉型和自動化的腳步,其中Facebook更進一步宣布將陸續開放公司遠距工作的職缺,預計 5~10 年內50%職缺均實施遠距工作;Twitter 更是宣布若員工願意的話可永久居家上班,可以想見遠距工作已經成為企業運作中的一個可能的選項,並不會因為疫情緩和而消失。而餐飲業者則積極強化線上訂購和付款的服務;至於零售業者則把重心轉移到數位行銷和電子商務;而醫療科技因此次疫情而受到重視,未來如何醫療與AI、數據的結合,提升遠距醫療 (telemedicine)的服務能量,亦成為後疫情時代企業布局的重要方向。

因應後疫情時代的來臨,韓國政府積極在既有的ICT基礎上打造「數位新政」,聚焦數位基礎建設、非接觸產業育成與社會間接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SOC)數位化等三大推動方向,初步規劃強化資料全生命周期基礎建設、擴大資料收集使用、及早建立5G基礎措施、推動5G+整合服務、擴充AI資料及基礎設施、泛產業整合AI、奠定非接觸服務基礎、強化雲端暨網路安全網、老舊SOC數位化及建構數位物流體系等十大重點項目,引領韓國產業轉型升級。


對照韓國的數位新政,蔡英文總統於就職演說中,強調將建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含強化資訊及數位產業發展、發展結合 5G 時代 / 數位轉型及國家安全的資安產業、生物及醫療科技產業、軍民整合的國防及戰略產業、綠電與再生能源產業、及確保關鍵物資供應的民生與戰備產業,積極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製造中心、半導體先進製程製造中心、高科技研發中心、綠能研發中心,顯見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將是未來經濟景氣能否有效復甦及整體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的重要關鍵。

2020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衝擊,各國均面臨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國內因記取17年前SARS慘痛的教訓,結合民間與政府的力量超前部署,確保醫療與檢測量能充足,防疫成績備受各國肯定。進入到後疫情時代,面對美中緊張情勢持續升高、地緣政治亦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國際供應鏈重組等多項挑戰,國內企業應趁勢導入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混合實境(MR)等各項新興科技,加速數位轉型,並強化整體供應鏈的韌性,才能在逆境中突圍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