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減碳」還不夠!全球追逐碳中和,然而,僅憑藉改善製程、使用綠電等方式,只能盡可能降低及避免二氧化碳產生,仍難以真正實現碳中和。為此,作為事後移除碳排放的「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術應運而生,更被國際能源總署(IEA)視為成本最低且技術較成熟的淨零關鍵行動方案。相較於歐盟碳費最高曾突破每公噸100歐元(約107美元),碳捕捉技術成本平均一噸為70美元,「排碳」的成本較「捕碳」高出許多。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預估,2040年全球CCUS技術市場規模高達2兆美元!
本課程首先綜觀CCUS技術原理與發展趨勢,進而聚焦產業應用,由匯聚台灣研發能量的工研院講師展示台灣的指標性技術成果,包含與石化、鋼鐵、水泥業大廠合作案例;最後以實務顯學作結,一窺台灣第一座負碳排示範工廠之運作。在未來「得碳者得天下」的時代,希冀提供碳排業者另一減碳新選擇,同時發掘「循環經濟」商機!
1. 了解CCUS技術與發展趨勢現況。
2. 展示各產業CCUS技術應用案例,包含石化、鋼鐵、水泥或其他高溫冶煉產業。
3. 認識負碳排示範工廠之實務運作。
1. 工研技術:由工研院研發團隊擔任講師群,課程結合實務研發經驗與最新技術成果。
2. 標竿案例:工研院與石化、鋼鐵、水泥業大廠之合作案例大公開!
1. 碳排企業碳管理相關人員、主管
2. 碳排企業推動淨零碳排專案相關人員
3. 碳排企業ESG永續推動小組或相關部門
4. 對碳中和、負碳相關議題有興趣者
線上影片學習(7+0.5hr) |
|||
主題 |
課程名稱 |
課程內容 |
授課講師 |
CCUS趨勢導讀 |
碳捕獲、封存與再利用技術(3hr) |
• 名詞定義:淨零排放 v.s.淨零碳排 • 為何是二氧化碳? • 能源與環境 • 國際淨零排放發展趨勢 • 我國能源政策與淨零排放路徑規劃 • 碳捕獲再利用與封存 • 全球CCS之現況-實際應用案例 |
工研院綠能所 沈政憲 經理 |
全球減碳與CO2捕捉、封存、再利用技術之發展現況與方向分析(1hr) |
• 化學產業減碳技術項目與預期減碳幅度 • 八大減碳措施作法與內容 • 二氧化碳吸收與吸附技術簡介 • 國際上各產業搭配CCUS技術的應用發展現況 • 台灣CCUS在產業的應用與減排規劃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劉致中 組長 |
|
CCUS產業應用示範 |
【石化】化學產業低碳製程技術與CO2再利用(1hr) |
• 全球石化產業對應減碳策略 • 工研院低碳塑化產業技術發展 |
工研院材化所 許希彥 副組長 |
【水泥】點碳成金-高值化固碳技術(1hr) |
• 2050年淨零排放 • 水泥業碳捕捉再利用 • 高值化固碳技術介紹 |
工研院綠能所 廖啟雯 副組長 |
|
【高溫冶煉】副產物礦化於高溫冶煉產業碳捕存應用(1hr) |
• 碳盤查國際認證標準 •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盤點與分析 • 國內企業二氧化碳盤查 • 國內各類溫室氣體排放佔比 • 高溫產業碳排分析評估 • 國際減碳策略概述 • 國發會減碳路徑與策略 • 碳捕存利用技術-化學品合成 • 碳捕存利用潛力發展技術-二氧化碳礦化 |
工研院材化所 劉瓊芳 專案經理 |
|
CCUS實務顯學 |
負碳排示範工廠Ready Go─推動CCUS以實現人工碳匯(0.5hr) |
• 帶您認識CCS、CCU、CCUS • 關於負碳排這件事 • 負碳排產業實例 • 負碳排關鍵議題 • 關於綠氫與人工葉綠素 |
成功大學化工系 陳志勇 特聘教授 |
*各課程單元時數約1~3小時不等*
每門課程1,200~3,600元,全系列6門原價8,400元,優惠價7,500元、團報(3人)優惠價7,200元。
1. 課程日期:隨時上課/購買後即可開通帳號
2. 課程方式:線上課程
3. 課程期限:從開啟帳密起,即可進行為期2個月的觀看,在2個月內學員可無限次數的自主學習
4. 線上報名:請點選網頁右上方的「線上報名」或來信洽詢:
沈先生 03-5915497 itri536505@itri.org.tw
朱小姐 03-5915936 emilychu@itri.org.tw
※本課程為數位課程,無特定觀看日期,待報名且繳款完成後,由課程承辦人確認收款無誤後,將開通帳號以及提供觀看連結予學員,並享有付費期間內無限次數觀看權限。
※為確保學員的上課權益,報名後若未收到任何回覆,敬請主動詢問是否完成報名。
※數位課程同一帳號僅限本人使用,不得將參加課程活動之權利轉讓予他人。
※請報名學員遵守數位學習平台之隱私聲明相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