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領域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即將開班
延伸閱讀
工研院打造元宇宙智慧工廠,以RoboTwin關鍵技術使機器人的動作、運作條件與生產參數可做到雙向互動,讓工程師能遠端監控與調校實體機台,克服地域限制並提升維運效率。
在這個科學新發現天天登上媒體版面、科技公司不斷推陳出新的年代,何者能在未來發揮影響力,現階段仍是未知數。我們為了找出答案,每年遴選出十大突破性技術。我們無法預見未來,但預期這些技術在未來幾十年將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今天就要來為大家解密,這些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們,要怎麼靠著自身的關鍵特性-微結構,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如果你也對這場偵探式的材料冒險感到興奮,快來加入我們,一起揭開1-7號塑膠回收標誌的神秘面紗,並探索特斯拉電動車的電池中蘊含的驚人秘密!不要錯過令人著迷的材料探索之旅,立刻訂閱我們的頻道,掌握最新的發現和知識。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無人機已從軍事設備轉變為多產業支援的關鍵工具。現代的無人機結合了5G通訊技術、尖端安全系統以及先進的數據處理能力,不僅提升了操作效率,更開啟了農業、建築、醫療、供應鏈管理及視覺媒體等行業的創新之門。探索以下5大領域如何透過無人機科技大步向前。
國際經貿局勢瞬息萬變,科技日新月異帶動多項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黃仲宏觀察到,包含半導體設備在內的機械產業,有兩個發展動向,第一是開始對低碳時代來臨作準備,第二則是將生產管理導入精實化及數位化,除了掌握核心技術,強化市場耕耘外,亦將人工智慧技術、環保節能融入商業模式中。
隨著少子化趨勢,子女照顧負擔加重,高齡者照顧成為各國高齡照護的發展重點之一。現今機器人技術可以如何陪伴與照顧高齡者,改善高齡者生活品質,同時解決照護人力供不應求的困境?
「教育機器人(Educational Robotics)」已被各國積極導入在創新教學的環境,因為它除了可以訓練兒童電腦科學、機電整合與程式設計等技能,更被許多研究證實能增強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協助解決複雜的問題、營造出較為有利的學習環境,以及提供學生參與和發展運算思維的機會。因此,教育機器人現今已經在全球科學教育上發揮重要作用。
經濟部智慧機械雲計畫已有1,500家廠商加入會員、超過70家廠商導入使用,帶動105家廠商投資達新臺幣28億元。會中展示智慧機械雲機上盒,圖由左起為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智慧製造大聯盟理事長柯拔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工研院機械所所長饒達仁、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
2023年全球受高通膨、高利率,加上戰事與中國景氣衰退,衝擊機械與電子設備市場,臺灣機械設備產值衰退達兩位數。2024年全球製造業有機會進入新一波的消費循環復甦,臺灣機械設備產值可望成長,工研院預估將較2023年成長4.9%。
所有 CIO 都準備好測試或實施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甚至包括創造性的人工智慧技術。但是,我們需要看穿過度炒作的現象,專注於這些技術對商業的真實影響。此外,人工智慧將成為無所不在的力量 ─ 從雲端運算到網路安全,從資料治理到 ESG 目標,它將為企業提供更多工具,以實現有效的數位策略。現在,CIO 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全面地創新。
生成式 AI 的出現,快速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思「AI 安全」的重要性。隨著駭客攻擊手法升級,攻擊的目的不再是竊取資料,還能做到混淆 AI 的眼睛,例如讓自駕車 AI 模型把紅燈辨識成綠燈,造成生命安全的威脅。如何保護 AI 模型的安全,成為 AI 發展延伸的重要資安議題。
企業的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IA)先驅一直想要結合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從中獲得極大利益。這篇文章是他們如何打磨自動化策略,以便在整個企業範圍內實施 IA。
從CES 2024參展趨勢可看出,愈來愈多的智慧工廠將辨識、分類、預測為主的工作交給AI,市面上的AI預測性維護與品質管控服務已漸具產業規模。看好人工智慧在製造領域的應用潛力,工研院在CES展示「RoboTwin:元宇宙智慧工廠模擬平台」,並推出能配合客製需求、彈性組裝的「快拆式關節機器人」。
工研院研發「V2X See Through」技術,讓駕駛在汽車螢幕上不只能看到前方畫面,甚至還能穿透前車,看到前車視野,彷彿具備「千里眼」般的超能力,強化行車安全。
面對2022年產值衰退、2023年終端產品庫存的壓力下,臺灣的電子零組件產業該如何逆風而行,開創商機?工研院「電子零組件產業景氣研討會」中,以六大電子零組件的產業概況切入,剖析臺灣顯示面板、PCB、被動元件等前三大關鍵電子零組件的未來前景。
全球產業遭遇少子化、疫情、地緣政治等衝擊,缺工、供應鏈重組,甚至斷鏈屢見不鮮,「生產力韌性」不啻為企業生存的重要條件。工研院以科技協助國內產業強化生產力體質、建立快速回應能力,在外在變局中持續站穩腳步,屹立不倒,掌握未來商機。
疫情後,全球汽車市場恢復成長。在淨零排放趨勢下,電動車在2023年銷售占比預估達23.8%,全球電動車出貨量上看2,000萬台,受惠於電動車增長,汽車電子市場規模也將突破3,000億美元。
年度創新研發盛事「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又來囉!在今年的展會中,由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策劃的「解密科技寶藏」專館,展出多項科專研發成果,包括高強度高密度探針卡、精準動作偵測服飾、即時線上設計暨客製噴印服務平台、即時高擬真3D互動系統、軟硬組織整合之編紡人工韌帶及智慧多功能牙周病理快篩系統等,獨特創新的研發技術不僅驚艷全場,也有望為臺灣開拓全新的產業機會。
臺灣半導體產業有護國神山之稱,面對來自全球的頂尖對決,產業須持續創新研發,才能保持領先地位。工研院「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首創雙模態原子層鍍膜,透過腔體設計整合多道鍍膜製程,並提供可視化與模擬工具,提升半導體先進製程良率,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移動式機器人常見的稱呼有Autonomous Mobile Robot(AMR)、Mobile Arm Robot(MAR)、Mobile Robot(MR)、Mobile Manipulator(MM)等等;結合移動平台、機器手臂、視覺感測、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平台,具備自主移動(如無須導軌)以及環境變化的自主因應能力,目前通稱為自主移動式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MR)。
全臺最大半導體盛宴「2023 SEMICON TAIWAN」日前盛大舉辦,今年經濟部技術處的「科技專案成果主題館」,一共展出52項前瞻創新技術,囊括工研院等六大法人研發單位,其中不乏多項獨步全球的科技,助攻臺灣半導體持續領航國際。
未來的智慧工廠是什麼樣子呢?8月底登場的「2023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中,工研院展出7項智慧機器人關鍵技術,透過發展智慧軟硬體整合、智慧化人機協作技術,朝向智慧機器人系統整合服務的系統化發展,充分展現智慧工廠嶄新風貌。
淨零大勢帶動全球電動車高速增長,臺灣電子零組件廠商也搭上車電商機。在「2023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經濟部技術處「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主題館展示18項車輛電動化與智慧化的科技成果。這些相關技術已與多家廠商合作,並催生出3家新創公司,助力臺灣產業進攻國際市場。
臺灣工業從早期勞力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轉向機械製造,從機械產業的根基工具機,到工具機的大腦控制器,甚至是現在智慧製造所需的機器人、機器手臂,工研院一直為提升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奮鬥不懈。
淨零風潮下,電動車受政策與需求驅動高速成長,掀起新的移動載具革命。未來全球電動車有哪些趨勢,臺灣又要如何把握相關商機?工研院舉辦「電動車大未來跨域研討會」,匯集產業專家意見,和工研院的趨勢觀察,為臺灣廠商助攻全球電動車市場。
智慧化與電動化是車輛兩大趨勢,根據統計,全球車用電子產品數量逐年增加,估計2027年將成長至8.8億個,臺灣的半導體、PCB供應鏈位居全球要角,面對車用電子的龐大商機,電動車會成為半導體、PCB下一個關鍵出海口嗎?工研院「電動車大未來」研討會深入剖析。
2022年全球車市微幅衰退之際,電動車銷售量卻突破千萬台,成長超過5成,約占整體新車銷售的13%,看好電動車成長的勢頭,企業無不積極搶食電動車大餅,工研院從電動車的關鍵材料、電池、充電樁和製造設備等四大面向切入,剖析電動車四大關鍵要素的發展趨勢。
臺灣農業長期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機械協作成了提升農民工作效率的好幫手。只是過去使用柴油引擎的農機具,成為農業碳排熱點,面對淨零浪潮,農機電動化的進化勢在必行。工研院率先投入智電型農業協作機械的研發,不僅找到減碳契機,更成為協助臺灣業者轉型、跨域業者合作的關鍵。
學習推薦
因家業需求,所以我從社工領域轉向製造業,本身則是文科背景。這門課在機械製造的各主題給予較廣面向的基礎概念,讓我能先習得基礎知識,進一步在實務上遇到問題可以有依循去翻找資料或再次學習。
機械產業工程師暨主管人才認證班【初階】
講師擁有學界與業界的豐富經驗,課堂中講解知識,也適時搭配實務案例,讓學員可以反思如何應用在自己的產品之中,是個很棒的課程
智慧潤滑預知保養與機器損壞預測實務課程 學員
老師上課很認真,最喜歡老師講解自行車拆裝以及整車設計的部分,另外對於自行車整體趨勢講解非常仔細。
自行車研發設計人才養成班 學員
課程詳細解析如何將工廠導入智能生產步驟。學員可以深入理解工業物聯網、並掌握相關技術,以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生產方式
機器聯網與應用工程師人才培訓班 講師群
通過這門課程,學員可以更好地理解工業物聯網的概念和應用,並掌握相關技術,以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生產方式。
機器聯網與應用工程師人才培訓班 講師
七個週日的實體課程「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團隊在課程內容、師資、地點上的安排十分完善,如期精進相關工作所需技能。
SolidWorks進階零組件工程圖與CSWP實務培訓班 學員
課程內容很精實,在課堂有任何問題老師都會協助。上完課除了學會畫圖,也改善畫圖的流程及工作習慣。
SolidWorks進階零組件工程圖與CSWP實務培訓班 學員
老師深入淺出,讓我快速理解課程,即使我没有相關背景。課堂設有LINE群组分享有用信息。不僅學到知識,也與老師和同學持續互動交流。
六軸機械手臂程式設計與操作模擬基礎實務班 學員
課程真的很棒,學習到很多,交到很多朋友 ,各個講師、導師、助教、承辦人員都很用心。
智慧製造-機構設計與結構分析技術師養成班 學員
服務諮詢
聯絡窗口
陳小姐
04-25687661
zoeychen@it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