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藥
延伸閱讀
工研院參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5),於美國時間5日參加CES展前記者會(CES Unveiled),此次也是工研院第九度踏上CES國際舞台,今年展出的技術特別注重在「健康科技」、「智慧照護」兩大主題的跨域應用,涵蓋AI運算、非接觸感測、醫療大數據整合等,充分展現工研院以科技融入生活的願景,不僅解決日益增長的醫療挑戰,也為智慧生活開創新時代。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逐年增加,高齡化成為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醫療科技也快速進展,AI在藥物開發、醫學影像分析、精準醫療和基因學的應用越來越多,推進個人化的精準醫療研究。新冠疫情大幅翻轉醫療場景,遠距醫療、行動醫療的需求大幅增加;疫病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個人健康,預防醫學、免疫力提升與個人健康管理備受關注。
在AI功能愈來愈強大的現今,訓練一套可幫助病理科醫師提高影像辨識及診斷準確性和效率的系統,甚為重要,尤其是病理學的判斷往往取決於經驗、甚至是直覺,若能透過更科技的方式將組織細胞比例、各類腫瘤的樣態等加以量化,將能大幅減輕病理科醫師的負擔。
為推動國內再生醫療產業,工研院跨域整合生醫、機械領域,攜手臨床醫療院所,將繁複的細胞生產過程一貫化。經過多年耕耘,成功研發出成熟穩健的細胞治療產業核心技術平台,榮獲工研院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獎。
數位醫療的全球投資金額,雖然因疫情而緊縮,不過與AI相關的智慧醫材及應用,仍然持續發展並日漸普及。在Medica 2023展會中,許多AI整合方案實現了定點醫療與照護、醫療紀錄自動化、行動/遠距醫療、去中心化醫療,甚至生成式AI也開始在醫療場域萌芽。儘管數位醫療的全球募資創4年新低,但可以確定的是「AI is here to stay!」
本集我們將揭開CSI之外的化學檢測神秘面紗,深入探討化學微污染檢測的每個細節。化學檢測是一門複雜而精密的科學,跟著我們一起了解其中的挑戰和技術。
您想了解生技業的「台積電模式」 CDMO是什麼嗎? 台灣智慧醫材產業有哪些痛點與挑戰?企業都想走出國門躍上國際舞台,政府及工研院能提供那些資源及協助?您絕不能錯過本集精彩內容!
工研院多年來以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來推展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目標在於協助醫療院所提高醫療效率、改善服務流程與品質,對民眾來說,則可以減少醫療支出、享受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服務。近年,更是積極透過人工智慧解決健康照護產業痛點,運用「音樂同步互動訓練系統」與「智慧化認知健康解決方案」等創新科技邁向健康樂活的未來。
當口腔癌患者進行大面積腫瘤切除後,傳統手術方式會使患者遺留臉部歪斜、口齒不清、咀嚼功能減損等問題,工研院與高雄榮總合作研發3D列印口顎彌補物,改善口腔癌病人的容貌與咀嚼功能,為患者重拾信心,帶來新希望。
臺灣失智症協會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臺灣 65 歲以上的老人中,每 12 人就有 1 位失智者。失智者面臨著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困難,以及行為異常等多重挑戰。臺灣絕大多數失智者住在社區,由家人負責提供照顧。然而,這樣的照顧負擔不僅增加家庭照顧者壓力,還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面對失智者照護議題,「智慧衣」的應用如何提供居家失智者更好照護可能?
生成式 AI 正在加速醫療照護產業的智慧轉型,大型語言模型能將包括病歷、診斷圖表和醫療影像等大量的醫療資料和數據快速轉換為結構化文件,改變了傳統耗時的人工記錄模式,醫護人員能快速且精確地存取重要資訊,進行診斷決策,使患者獲得更精準全面的照護。究竟生成式 AI 正如何為全球醫療產業帶來新的效益與應用可能?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因素,2020年全球有超過8,000萬人罹患青光眼,四分之一的患者有失明風險。臺灣青光眼患者約45萬人,且因用眼過度,罹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工研院研發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肯定。
工研院成功開發治療黃斑部病變的新藥,透過獨特配位超分子複合載體技術,使藥物直達眼球底部,不用忍受扎針之苦,降低副作用及病人恐懼,獲得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大獎肯定。
全球約有2,500至3,000萬人罹患黃斑部病變,現行治療方式是由專業醫師定期為病患進行眼內注射藥物以達抑制效果,許多患者可能因恐懼而拒絕治療,導致視力惡化。工研院以獨特的配位超分子複合載體技術,開發出可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的眼滴劑,為眼疾治療開啟全新的方向,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
現代人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用品時間長,眼睛疾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工研院多年來持續投入眼科新藥的研發,進一步整合藥物設計、劑型開發、前臨床評估、GMP製造技術等能力,建置一站式的「創新眼科CRDMO產業化服務平台」,提供國內廠商更多元化的研發服務,榮獲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獎。
病患走頭無路時,往往希望嘗試未經驗證的實驗性療法,如何才能避免他們遭到利用或發生危險?麥克斯還在學走路時,爸媽注意到他的動作「不太一樣」,不但比同齡小孩慢,跳得也很吃力,更沒辦法跑步。
2023 Bio Asia亞洲生技大展展出項目包括國內外創新原料、MIT自有品牌展售、保養保健類成品、專業包材設計與容器、專業檢測服務等全供應鏈,是產業洽商交流的絕佳平台。
生醫科技攸關人類生命品質,是國力進步的展現。累積數十年發展,臺灣2021年生醫產業已近7,000億元。工研院自1970年代投入醫藥製程研發,從新藥開發、新興醫材、生物晶片、防疫科技,到近年的再生醫學、健康照護,積極打造臺灣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創新基地,為幸福超高齡社會鋪路。
全球第一個整合微創手術、超音波影像與演算法的腫瘤智能電燒系統;全球模組整合最完整的MIT「細胞工廠」;讓農業廢棄物化身食品級、醫藥級的高值產品解決方案等,工研院在「2021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揭示下世代智能化、綠金化趨勢,透過創新研發加值,協助臺廠搶攻高階醫材市場。
工研院研發「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打造出「仿生中空骨釘」,由於布滿細小孔洞,不但有利骨頭等硬組織長入,也能帶動韌帶肌腱快速融合修復。
由於 COVID-19 疫情的肆虐,因此一些藥廠紛紛加快了數位轉型的腳步,讓他們能在營運和供應鏈的管理上更加有效率。
隨著台灣成為高齡社會,加上對健康觀念改變。長照2.0制度以在地老化為核心,擴大老年人口的照護範圍。透過智慧醫療技術與長照結合,讓受照護者享有最佳的服務。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興起跟物聯網逐漸的成熟,再加上5G傳輸技術的升級,整合成「AIoT智慧化時代」的熱門議題,也顛覆了許多人類的行為,以及傳統的工作流程,更可能又是一波的工業革命的開始,恰巧工業4.0與醫療4.0所談論的重點都是圍繞在物聯網、雲端運算、Big Data 及AI等議題,可見這些議題有多麼重要。
如何將科技與醫療串聯,全面升級為AI醫院,邁向智慧醫療4.0時代來臨了。這次我所要講的AIoT,泛指的是IoT、AI、或者是AI加IoT,甚至AI跟IoT整合的AIoT的現代化應用。首先,讓我們溫故知新一下什麼叫做物聯網(IoT),還有何謂AI?
新冠疫情帶來龐大醫療需求,卻也加速跨域創新,啟發全新科技抗疫模式,AI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疫後大步走入全球醫療照護產業,在數位健康和遠距醫療扮演重要角色。在疫後邁入新常態的關鍵時刻,醫療產業該如何透過科技轉型,逆勢突圍開創藍海?
當全世界面臨了少子化、都市化及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未來龐大的老年照護、醫療服務將會出現空前需求;然而,各國財政資源有限下,現有醫療保險越來越難以延續,要如何進一步因應未來龐大的醫療照護需求?
所有的產業都在尋求更能以資料為驅動力的策略,對於醫療機構更是如此。他們藉由應用既有的大量資料,採用各類分析技術,而能提供更好的病人治療成效、精簡作業流程,而且降低成本。
即使是在 COVID-19 成為全球性災難之前,Acumen研究與諮詢公司,就預測全球醫療照護分析市場到了2026年將會成長到522億美元。分析技術能協助醫療照護系統識別與管理工作流程的瓶頸,提供營運主管預測洞察,因而更能有效分配資源,甚至協助急診部門的醫師,那一些病人需要首先提供緊急照護。
全國三級防疫警戒導致相關檢疫設備詢問度高,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攜手奇美醫院設置第二套高通量核酸自動化檢驗設備,打造「貨櫃組合式微負壓超高通量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已於6月15日正式在臺南奇美醫院永康院區啟用,透過「三個連通貨櫃、兩套獨立人員及檢體動線、一站式病毒檢測平台」的客製化設計,提供採檢到檢測一條龍的服務,透過安全性與高效能兼具的高通量核酸檢驗站,降低醫院採檢負擔、確保醫護人員安全,全面守護南臺灣。
長年有皮膚病困擾的朋友,必定對類固醇不陌生,儘管類固醇對皮膚問題有速效,但副作用也令人望之卻步,部分病友甚至因此拒絕用藥。工研院以植物藥技術平台開發出乾癬用植物新藥PTB323X,突破植物藥研發瓶頸,同時解決類固醇高副作用問題,造福廣大病友,也榮獲工研院傑出研究獎金牌的肯定。
繼口罩國家隊打響名聲後,呼吸器也超前部署成功!工研院匯聚產業界能量,僅用17天就完成臺灣製造的第一台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且順利運轉,除了展現「Taiwan Helps」的技術實力,也為臺廠開拓通往國際高階醫療器材市場的道路。
去年(2020)先是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接著又是經濟不景氣,可以說許多企業還沒倒閉已經是萬幸。2021年各國開打疫苗,也預告世界終將回到正軌。但是企業不只希望要回到過去日子,他們希望能創新業務模式、改造流程,並翻轉公司命運,由谷底一飛沖天。
服務諮詢
聯絡窗口
馮小姐
04-25672616
sophiafeng@itri.org.tw